天府评论 >> 铿铿蜀音 >> 正文
农民夜校点燃“脱贫灯”照亮奔康路
http://www.scol.com.cn(2018-2-27 7:44:40)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林伟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2月26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在第4版的《补齐精神短板助力精准扶贫》专栏中,刊发了题为《四川夜校取经,乡亲脱贫》的报道,点赞四川在藏区、彝区贫困村开设农民夜校,助力脱贫攻坚的典型经验做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核心在“全面”二字,决不能让一个贫困地区落伍、一个贫困人口掉队,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标志,更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最突出的短板是贫困地区,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无论这块硬骨头有多硬都必须啃下,无论这场攻坚战有多难打都必须打赢。要打赢这场没有退路的攻坚战,不仅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凝心聚力,投入大量的资金、物资等,为贫困群众“输血”,解决迫切的生产生活之需,增加获得感,而且更要注重与扶志和扶智相结合,从教育上和精神上进行帮扶,激发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让困难群体的口袋和脑袋都富起来。

  治贫必治愚,扶贫必扶智。扶智就是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即帮助贫困群众着力提升脱贫致富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事实证明,物质扶贫简单易行,作用明显,但是治标不治本,解决的只是一时之需。脱贫摘帽,内因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必须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来实现。如果把脱贫摘帽寄托在扶贫资金、扶贫政策上,只注重有形的财物帮扶,忽视精神层面的帮扶,思想上、观念上、信心上“原封不动”,靠着扶贫款坐吃山空,没有内生动力,心热不起来、手不动起来,扶贫的目的就难以达到,即使一度脱贫,也可能会再度返贫。

  物质帮扶只脱一时之贫,智力帮扶可脱一世之贫。四川结合实施远程教育扶贫行动,在高原藏区、大小凉山彝区的4000多个贫困村,每村开办一所农民夜校,帮助贫困群众了解扶贫政策、掌握农业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传播文明新风,受到贫困群众欢迎。农民夜校培训内容实行群众“点菜”、乡镇“下单”、部门“下厨”,根据实际需求量身定制、量体裁衣,缺什么补什么,把最新的科学知识、把最实用的生产技术、最切合实际的致富思路送到贫困户手中,帮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换来长久的富足。培训1人,改变1家,脱贫1户,四川的“农民夜校模式”,为贫困群众点燃“脱贫灯”、照亮奔康路,再次表明,“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外部帮扶是条件,贫困群众自身增能是关键。从思想上、观念上、信心上、技能上帮扶,让贫困群众掌握一技之长,是脱贫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鸡蛋从外部打破是毁灭,从内部打破是生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本方略,重点在于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问题。四川“农民夜校模式”,无疑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参考和借鉴。贫困地区、贫困群众中蕴藏着脱贫致富的巨大能量,但是,囿于基础设施匮乏、贫困人口自身发展能力不强等因素限制,没有被有效激发出来,必须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把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充分调动起来,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激发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心,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改变命运。这样,才能形成外部多元扶贫与内部自我脱贫的互动机制,让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更有底气、更有自信。(作者系四川在线特约网评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