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铿铿蜀音 >> 正文
《震后十年》放大穿透灾难的精神力量
http://www.scol.com.cn(2018-2-20 8:35:26)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林伟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2018年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10周年,为了缅怀逝者、抚慰伤痛,也为了展现新貌、聚力前行,我省拟拍摄一部电视纪录片《震后十年》。记者2月11日从省防灾减灾教育馆获悉,该片摄制组在省防灾减灾教育馆挂牌成立,正式进入拍摄阶段。(2月16日《四川日报》)

  历史的长河中,十年不过是弹指一瞬。对于在废墟上重新站起来的汶川特大地震灾区而言,十年来的巨变足以使其在人类抗灾减灾史和发展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浓重一笔,也让我们真切地看到,历经灾难洗礼,巴蜀大地依然安全、依然美丽。记忆永远在十年前的“5·12”骤然定格,北川、青川、水磨……一个个过去并不熟悉或不起眼的地方,瞬间被人们所熟记、所关注、所牵挂。“汶川不哭,中国加油!”“我们都是汶川人!”所有的付出,所有的眼泪,所有的血汗,祭奠着逝去的魂灵,告慰着生者的坚强,也铸就重建的希望。

  一面面鲜红党旗在抗灾救灾现场飘扬,一个个坚强堡垒在群众需要的地方筑起。面对新中国历史上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的强烈地震,党中央坚强领导、科学指挥,发出“举全国之力抗震救灾”的紧急动员令,把拯救人的生命作为头等大事,把抗震救灾作为最紧迫的任务。废墟之上,与死神赛跑的意志不屈,生命至上的悲歌嘹亮,惊天动地的生死大救援凝聚起亿万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坚强意志,见证了全国人民心手相连、守望相助,共同抗击灾害风险的顽强与坚韧。

  马克思说过,“只有奋斗,才能治愈过去的创伤。”回顾震后十年的日日夜夜,总有一种温暖在我们心头涌动,总有一种精神力量在废墟之上高扬。物质重建、经济重振、文化重兴、社会重构,在祖国的怀抱里,北川、青川、水磨……早已把“悲哀”的词汇写进历史,新家园、新生活、新产业如愿而至,震后十年的四川,交出了让人民满意、让世界惊叹的“汶川答卷”,书写了豪迈走上振兴路的壮丽篇章。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各级党委、政府对百姓生命权利的尊重,是以灾后重建为契机,大力改善民生、推动社会事业跨越式发展的坚定决心。

  淬炼灾难的启示,升华救灾的精神,《震后十年》纪录片力求以全球视野,站在人类生命、生存、生产、生活的高度,全面审视、呈现四川灾后十年的沧桑巨变,集中反映四川历经巨灾、巨痛、巨变,发展成全国减灾大省并继续迈向减灾强省的壮阔历程和生动经验。这意味着,《震后十年》纪录片将用一幅幅催人奋进的重建画卷,一幕幕激动人心的生活场景,展示出党的领导力、社会的动员力、群众的创造力,放大整个国家、民族和人民在巨大灾害面前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

  灾难是一面镜子,也是一道考题。《震后十年》纪录片,也将通过四川灾后沧桑巨变,深刻揭示力量在国家、优势在制度、奋斗在人民的真谛,向世界宣告:灾难就是一本教科书。灾害并不可怕,我们能在灾害中遭遇阵痛,也能在灾害中浴火重生。只要我们迎难而上、砥砺奋进,就一定能够在灾难中站立,在豪迈中跨越,让家园变得更美,让梦想飞得更高。(作者系四川在线特约网评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