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网聚蜀语 >> 正文
猪坚强”是灾难中对美好向往的慰藉
http://www.scol.com.cn(2018-1-7 10:15:37)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林霜
作者:刘天放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猪坚强’已经快11岁了,相当于人类的80岁,有网友在我的微博下留言询问,等‘猪坚强’去世后会不会将它做成标本。其实,我更希望它能入土为安。”5日晚,记者得到了“猪坚强”的主人、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的独家回应。樊建川表示,制作标本的过程难免伤筋动骨,有些残忍。“我们可以将它好好掩埋,再做一个等比例的铜像放入博物馆作纪念,这样也很有意义。”(1月6日中新网)

  进入2018年,汶川大地震转眼间快10年了,真是时光如梭!在那场史上罕见的特大地震灾害中,坚强的四川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展现了自强不息、顽强拼搏、万众一心、同舟共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抗震救灾精神,且早已载入史册。而在汶川地震中一举成名的“猪坚强”(也称“坚强猪”),过了10年后仍然“坚强”地活着。

  人与动物,都是这个星球上的生命。人离不开动物,由此形成了人与动物的特殊关系。对大地震中幸存的人们,大家都报以祝福的掌声,而对灾难中幸存下来的动物,人们当然存有一份感情,因为那是值得记忆的一段历史,也关系到所有生命。于是,当2008年6月17日被成都军区空军某飞行学院战士刨出来的“猪坚强”被发现还活着时,人们惊叹于生命的顽强和坚韧。要知道,这只猪被埋废墟下仅靠木炭饮雨水存活了36天,恐怕已经突破了动物生存的极限。

  当时,在很多市民、网友的呼吁下,成都彭州市龙门山镇团山村村民万兴明家的这头大肥猪,就没有按照惯常那样被宰杀成为餐桌上的美食,而是被取名“猪坚强”,并在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先生用3008元将这头猪买下后在博物馆里一直养到现在,等待期自然离开。然而,即便是在当年,就有不少人质疑让“坚强猪”活下去的正当性,认为这是炒作,甚至猜想背后有商业利益驱使。

  尤其是进入2018年,将迎来汶川大地震10周年,而“猪坚强”也活了11。有人觉得这是在借此炒作,因为樊建川称,等“猪坚强”过世后就将其好好掩埋,再做一个等比例的铜像放入博物馆作纪念,而不是将其做成标本,因为那有些残忍,这就更招来了非议。不过,质疑的人恐怕是多心了,对于那场令全国人民刻骨铭心的灾难,以多种方式纪念它,又有什么不妥呢?灾难中偏巧“猪坚强”活了下来,被人发现,就有了更多的寄托,那不仅是一个“猪坚强”,而是代表了一种精神;人与动物在灾难中的坚强都值得放大。

  有人称“猪坚强”不是坚强精神的象征,而是民办博物馆敛财的工具。套用一句话:心里面阳光一点好不好?正是民办博物馆才有如此灵活性,使“猪坚强”成名,并能令人们以另一种方式纪念那场灾难,这有什么不好?它的积极意义看似更多。一只动物都可以在大地震中生存下来,那么人又有什么理由放弃?这无论是对当时抗震救灾还是重建家园,不能不说都有很积极的意义。

  震后第二年,以“猪坚强”为版本的春晚节目就有好几个。不仅在四川,全国不少地方都出现了“猪坚强热”。2011年华大基因对“猪坚强”开展了耐受性相关分子机制及健康检查研究,成功克隆出“猪坚强”的复制个体“小猪坚强”。芦山地震中也出现过“猪坚强”,甚至在语言的创新上,“猪坚强”都有功劳,在股市、地产等领域,各种“猪坚强现象”,为那段特殊记忆注入了更多有益元素。国家记忆中不能没有不屈不挠的人们,但多元化的国家记忆中就该有多元化的元素。当我们在大自然发威后感到无奈和悲愤之际,我们也可以从一直伴随我们的动物身上获得一些宽慰,而“猪坚强”即是灾难中对美好向往的一种慰藉。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