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社会民生 >> 正文
根治“奇葩证明”还需改革持续发力
http://www.scol.com.cn(2017-12-31 8:24:22)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陆仁忠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近日,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潘立勇为接母亲到浙江杭州居住,需办理相关社保医疗卡转移手续,却被宁波市慈溪医保中心要求证明“你妈是你妈”,不得已找学校开了证明。该证明流传网络后引发网友广泛关注。12月28日,媒体记者从慈溪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获悉,该局已向潘立勇作出了解释和道歉,并为其办结了相关业务,同时对所有窗口经办工作及人员进行了全面检查、培训。(12月28日,中国新闻网)

  道歉是必须的,培训也是理所当然的,但问题同样是无法回避的。

  追溯“奇葩证明”的存在根源,有历史的原因,也有个人的原因。以往,囿于信息技术限制,群众基础信息大多依靠人工手填,很容易出现错漏。比如,出生年份填错、生日填为农历等。基于此,群众办事被要求开一些身份证明、关系证明,虽有不妥,但也可以理解。可如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各种制度的日趋规范完善,类似错漏已基本杜绝,群众信息也基本实现一网互通,一些不必要的证明材料理应就此叫停。

  近年来,随着全面深化改革不断纵深推进,类似问题已经得到很好的改善。如报道中证明“我妈是我妈”,自从2015年公安部发文明确此类证明公安机关将不再开具之后,虽还偶有发生,但此类证明确实要相较以往少了很多。一方面是有些服务部门和服务窗口真正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落实落地,让服务群众更加快捷、高效、精准;另一方面则是得益于大数据的共享,实现了数据线上多跑路、群众线下少跑腿。

  不过,只有“奇葩证明”还在反复,我们就绝不能掉以轻心。尽管一些“奇葩证明”被公安机关或有关部门“怼”回去,经媒体曝光后迅速得到整改,这是进步,但也是警示。说明现实仍存群众“事难办”问题,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仍有“中梗阻”,还需要深化改革持续发力,让群众不再为“奇葩证明”而来回折腾。

  这就需要各服务部门、服务窗口真正将改革进行到底,按照全面深化改革要求,真抓实干,把服务为民体现到各个环节。一来,要重新梳理工作环节、工作流程,去繁求精,剔除不必要的繁琐程序;二来,要打破各部门间的信息壁垒,在确保公众信息安全的前提下,让数据成为更好的证明材料;三来,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哪些证明要开,哪些证明不用开成为公众的共同认知、共同遵循,而不应仅成为政府部门操心的事情。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永远的奋斗目标。但愿各部门、单位都能多些换位思考,少些墨守成规,别总让这些“奇葩证明”伤了群众的心。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