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时事政治 >> 正文
别让“地方债”透支发展潜力
http://www.scol.com.cn(2017-12-27 11:26:41)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林霜
作者:汪东旭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截至12月25日,全国地方政府共发行1132只地方政府债券,总规模为4.35万亿,这个数字与2016年6.05万亿规模相比,还有明显下降。而明年,按照中金公司的测算,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将达到4.1万亿以上,其中待置换规模约1.5万亿(其他金融分析机构推算的待置换规模则约3.5万亿)。如此庞大的地方债规模,已经在相当程度上透支了地方发展潜力。(12月26日 光明网)

  在市县一级,政府“负债”并不是一个新鲜话题。地方债,顾名思义,是指有财政收入的地方政府及地方公共机构发行的债券。地方债的前提是政府信用和担负还本付息责任。通过举债,可筹措资金用于交通、通讯、住宅、教育、医疗等领域的财政支出。

  当前,我国地方债存在几方面问题。一是数额庞大。按照按照中金公司的测算,截止12月25日,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将达到4.1万亿以上。这只是各地显示的数据,真实数据或可能比这个更庞大。二是利息惊人。以2014年为例。据相关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末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中,90%以上是通过非政府债券方式举借,平均成本约10%,每年需支付较高的利息。三是债务管理风险大。其中,既有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不完善,也有融资平台“造血”能力较弱,与政府关系短期难以厘清,更有债务处置涉及面较广、情况复杂、处置难度大等原因。

  一级政府就好比一个人口较多的家庭,一定程度的举债,如果目的是用于可持续的扩大再生产投资、民生项目的有序开支,且这样的举债在还债能力范围之内,那么可视为合理合法行为,有助于增强经济发展活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但如果地方政府唯GDP是从,盲目扩大投资,不顾还债能力而违规举债,缺乏规模控制、风险预警,甚至寄希望于“稳定压倒一切”或中央“兜底”而导致地方债规模不断膨胀,则显然是政绩观出了问题。也暴露我国对地方政府及领导干部的考核机制缺乏具体的债务管理约束,造成地方法制意识以及执行意识不强等症结。

  以地方政府在项目投资、城建以及其他方面的投入规模看,许多专业金融分析机构给出的中国地方债规模都很巨大。地方债不断膨胀的原因,既有GDP独大格局下的考评考核机制问题,也源于一些领导干部的政绩观偏差。在GDP政绩这根“指挥棒”之下,各级领导干部自然会将工作重心放在做大经济蛋糕、让经济数据更鲜亮上面。而大举借债,以地方财政投入拉动GDP大幅增长,向来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发展路径。如果这样的GDP政绩再助推领导干部更上一层楼,剩下的债务问题也大多无人追究。作为接任者,也可能在GDP政绩的示范带动下,继续借债发展经济,使得债务包袱不断膨胀。这就形成了一个持续演进的恶性循环。

  追问“地方债”背后的原因,除了上述在GDP政绩倒逼之下的政绩观偏差,也有对权力监督缺位、规范不力等症结。试想,假如能够有效发挥民主集中制,在大型项目上马之前遵循领导研究、专家论证、群众建议、民主决策的办事程序,避免盲目投资、重复投资导致的资源浪费,则可以有效规避债务风险。此外,如果能够完善责任追究机制,对违规举债实行终身负责制和问责制,也能有效遏制地方债持续膨胀的顽疾。

  地方债务问题对当地经济社会生态具有天然的影响力。有序有限合理的举债,能够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活力;无序臃肿不合理的债务,很可能透支地方的发展潜力,让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负重前行。破除地方债难题,需要用好改革这柄利刃,从转换政绩考核方式、倒逼经济发展优化升级、引入市场化方式、完善责任追究机制等方面着力。只有全面统筹推进,才能彻底打破地方性债务的闭环效应。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