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铿铿蜀音 >> 正文
西成高铁为蜀秦文化交融开新篇
http://www.scol.com.cn(2017-12-11 7:46:09)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刘天放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12月9日上午8点45分,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打造的西成高铁首趟文化专列出发,华西·封面号从成都一路飙到西安,带着大家去西安耍周末。(12月10日《华西都市报》)

  人们期待已久的西城高铁首趟文化专列终于发车了!这趟由成都东站始发、满载文化元素的高铁专列上,既有古装美女的汉服表演秀,又有全国首个机器人乘客“小封”的捧场,既有令吃货们开心的方便火锅,又有孟子后裔小诗人的诗歌朗诵,还有成都小伙儿爱上西安妹子,专程去西安探望恋人的浪漫之旅,以及年近古稀的老人时隔20年前来寻找青春记忆。无论是出于何种目的履行,专列都为其提供了方便、周到、快捷、体贴的服务,使乘客们一路欢笑,享尽文化旅途带来的惬意。

  蜀文化与秦文化,都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两种文化的交汇,必将碰出美丽的火花。西城高铁,不仅为巴蜀和三秦的经济发展助力,同样为文化交流带来更多的活力。巴蜀大地,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孕育了博大精深的蜀文化。成都平原、岷江流域自古就繁衍着汉、藏、羌等十余个民族。蜀文化独特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传统节日、穿着打扮、美食佳肴,以及独特的节庆、歌会等,多彩多姿,内容丰厚,令人向往。蜀文化主要得益于其汇纳百川、兼容并包的文化传统和强烈的渴求开放意识,既追求和谐,讲究休闲,又传承文明,开放自信,还具有多重性。

  而秦文化发源于我国西北部的秦国故地。在西周时期,秦文化由宗族文化逐渐演变为区域性文化,春秋战国时期,升华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文化。秦国统一中国后,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又上升为占居主导地位的全国性文化。在以后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秦文化的要素又转变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其文化特点是注重实效,讲求功利,勇于创造,为了实现目标,善于策划,精于组织,遵循法则,追求大和,并能够坚定不移地勇往直前,不容任何困难和力量的阻挡。秦文化也是我国法治思想和政治文化的典范,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自古川陕不分家,而柔性的蜀文化,与刚劲的秦文化交融,构成了“刚柔兼并”。而正是西城高铁,把历史上艰难的文化交流变成了如今的易如反掌,想必就是古人在世,都禁不住赞叹。西成高铁的文化之旅,不到一天之内,就可以使乘客从蜀文化穿越到秦文化,让两地历史文化交流更紧密。以史为镜,考古今,明事理,断未来,感悟历史文化能让人们以发展的眼光看世界,使人们的胸怀变得更宽广。而西成高铁,正如传播文化的使者,推动着历史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事实上,快速抵达的高铁列车,既是使远距离之外的人与异地人之间交往得以快速实现的交通载体,又是一种灵活改变人们的时间和空间,乃至文化交融的价值中介。因此,西城高铁文化专列,在文化意义上所彰显的精神自由,实质上已超越了其在经济发展意义上所突出的物质利益。

  这趟西成高铁首趟文化专列,所承载的不仅是历史、习俗、亲情、爱情、饮食、科技等,还是由文化引发的满满的惬意和获得感。如果说高铁使人们的生活更便利,那么,“文化高铁专列”更是促进了现代生活方式的鼎新,为创新发展模式提供了新思维,为安顿精神家园提供了新资源。所以,西城高铁乃至文化专列的开通,不仅是经济现象,也是文化现象。而西成高铁文化专列,更为蜀秦文化的交融开了新篇。文化是软实力,却也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哪里有文化,哪里就有文明的足迹,愿西成高铁首趟文化专列,用厚重的文化滋养往来乘客心灵,为国家的文化建设添砖加瓦。(作者系四川在线特约网评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