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川报评论 >> 正文
罗江农民建诗社的启示
http://www.scol.com.cn(2017-11-23 10:37:11)  四川日报    编辑:林霜
作者:王付永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我们是农民,我们更是诗人;我们用稻麦抽穗的空闲,播种诗意;我们在冬天的被窝里,酝酿诗兴;我们在夏天的竹林里,培育灵感;我们在油灯点亮的时候,收获诗行……”近日,“四好乡村·诗意初心”2017中国·罗江诗歌节在鄢家镇星光村梦月湖畔开幕,鄢家镇云峰诗社的9位成员在舞台上集体朗诵诗社作品《我们是农民我们更是诗人》,引来人们纷纷点赞。

  和罗江农民建诗社相呼应,今年初,以“打工诗歌”为主题、以多位“打工诗人”为采访对象的纪录片《我的诗篇》得以进入院线公映。它的主题是诗歌,主角是工人,从表面上看,显得有些冷僻而缺少人气,但就是这样一部电影,观者无不为那一句句朴素而有力量的诗行而感动。

  农民的诗歌让人眼前一亮,工人的诗行充满了力量。我们在读懂了农民诗歌里的汗水,感悟了工人诗行里的艰辛的同时,透过他们的作品,我们更聆听到了这个时代、这个社会变化的声音。农民新村建设带来的喜悦,工人们在新时代的更高追求,就藏在那一行行沾满着农田清晨的露水、浸透着车间工人汗水的诗行里。伟大的作品都来自于生活,来自于实践。“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只有带着真切生命体验的作品才会引起人们共鸣。杜甫是“大地的诗人”,他如此真切、如此深情地注视着吾土吾民,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他对公正公义的关切,对天下苍生的关怀,源于他最深刻的生命体验。

  无论是农民还是工人,萌生对诗歌的偏爱,原因也不难理解。《人民的名义》作者周梅森曾说,急剧变化的年代,作家和文学必须“在场”。同样,在一个改革开放的时代,在一个变化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的新时代,呼应这个时代的诗人和诗歌也必须在场。罗江农民建诗社,“打工诗歌”应时而生,都有着特定的时代和社会背景,因为在加速奔向全面小康的道路上,人民对美好生活更加向往,人们的心灵诉求也更加多元多样。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温饱之后,全面小康路上,人们追求的是更加丰富多彩的美好生活,需求的品质层次在不断提高,生存需要正向享受需要、发展需要延伸,物质需要正向政治需要、文化精神需要拓展。当然,能让人们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的,也不唯诗歌,还有更多的文艺样式,可以满足人们对更高层次的需求,对此,我们要创造更多的条件来满足这一需求。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一个优良传统。文章合为时而著,这既是古训,也是历代文人富于历史使命感的一种集中概括。“为时而著”的“时”,即时代之意。“为时而著”,对于创作者而言,它意味着自己对时代的一种关注,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关切,对改造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一种责任和使命。要想真正做到“为时而著”,就必须倾听时代的足音,呼吸时代的空气,把握时代的脉搏,真正用心去感悟时代、体验时代,为时代而唱,为人民而歌。透过罗江农民那一篇篇散发着泥土味的诗歌,我们对“时代”一词,或许有了更多更深的感悟。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