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川报评论 >> 正文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人民的精神家园
http://www.scol.com.cn(2017-11-16 9:32:13)  四川日报    编辑:林霜
作者:王付永 张雨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既是民族的血脉,也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血脉是维系有机体生命的重要保障,精神家园是精神上的造血供血系统。那么,文化自信的内涵是什么?如何理解和认识文化自信?本期邀请相关专家进行解读。

  嘉宾

  李德顺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

  羊绍武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主持人

  本报评论员 王付永 张雨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

  主持人:党的十九大把“文化自信”放到一个新的高度,表明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彰显出我们对文化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其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

  羊绍武:因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同一个“根”上所形成的“共同的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国运强。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国运兴盛的原动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兴起,成为了让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关键因素之一。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是对其文化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自信能产生战胜困难的无穷力量。当代中国的自信,是对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以及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

  李德顺:对文化的关注,起源于对人类生存发展方式的反思。从世界范围来看,20世纪后期以来,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区域化的政治动荡以及环境生态频频告急等,引发了有识之士对人类生活方式、社会发展方式、价值观念体系及其深层基础的反思,而“文化”就是这些反思对象的综合形式。文化反思所“思”的,往往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事情之“由”。现代工业文明曾令人类骄傲,工业文明的优势是借助科学技术和工业手段,把地球上的资源又多又快地转化为社会物质消费品。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相互刺激,一方面给社会带来惊人的财富,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自然环境和资源的严重危机,乃至社会经济的严重危机。有一种观念,把工业文明的危机归咎于“一切为了人”的发展理念。而深入思考则发现,真正的问题出在传统价值观念中,“人”被无意中简化了,只剩下了“物”的维度,由此导致仅以功利眼光看待自然和社会。在这种眼光中,自然界与人的全面价值关系,如生命价值、审美价值、伦理价值等,更多被商业利益遮蔽了,“文化”的整体和灵魂被消解了。可见,必须有整体文化的高度视角,才能准确诊断人类发生“时代病”的“病灶”和“病根”。

  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

  主持人: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请谈谈文化自信、文化繁荣昌盛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

  李德顺: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其系列重要讲话中大力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是文化复兴。把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并提,显示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自信的高度重视,也表明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识更趋成熟,提供了自信的基础。有着5000多年文化积淀的中华民族,曾以灿烂的文明领先于世界。近代以后,中国却一度落在了现代文明的后头,并饱尝屈辱和艰辛。如今中华民族凭着自强不息的精神底蕴,重又踏上了复兴之路。审视这一大起大落的经历,我们必然需要通过深刻的文化反思,重新认识中华民族历史,凝聚起新的共识,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面对昨天,清醒地把握今天,坚定地赢得明天。

  羊绍武: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状况是影响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体现在硬实力上,也体现在文化软实力上。一个国家越发达,文化软实力的支撑作用越不可或缺。从长期来看,国家硬实力的增长往往受制于要素资源禀赋变化的影响,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波动,但文化软实力则不同,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实现现代化进程中两个阶段的战略目标,不仅要积极发展硬实力,也要大力发展文化软实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是在新时代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更为持久的变革性力量。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古代文明之一,也是人类史上唯一没有间断的文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在新时代推动中华文明焕发新能量、迸发新活力的重要条件。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色和优势根基

  主持人:如何在坚定文化自信中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李德顺:首先要认清文化自信的来源,文化自信来源于民族文化的特色和优势。一种文化的特色和优势,根基在于其主体本身的存在,在于其主体精神的力量。我们中华民族主体的形成及其主体精神,是造就中华文化基本特色和优势的根基。

  中国是一个有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漫长的历史之所以能够缔造灿烂的中华文明,关键在于逐步形成了一个伟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国大地上原有许多部族和民族,这些民族长期共处,并互相交流促进,共同发展,融汇成一个多民族和谐的大家庭。“中华民族”既是一个历史主体,又是一个现实主体;既是一个实践概念,也是一个综合了种族、经济、政治和日常生活要素的文化概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中华民族主体的形成,意味着中华文化有了自己的整体面貌和鲜明特色。在历史和现实中,中国一切大大小小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每种文化在不同时期也都有自己的一定特点和收获。从远古到明清以后,从中原到边陲,从海内到海外,中华文化的瑰宝繁若星河。对此,我们可以举出无数的例证和细节来展示。但我们不能“只见果实,不见果树和大地”,不可停留于表面现象和具体成果而忽视它们的整体联系和历史脉络。从总体和深层次上总结,我们更应该看到,正是使56个民族紧密地凝聚成一个命运共同体的相通血脉和共同纽带,才是造就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特色的生命力源泉,并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地位。这种血脉和纽带,首先来自中华民族宏伟博大的主体精神,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灵魂和主动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突出特征,就其精神层面,总体上表现为:每个民族和个人“自强不息”的进取意识,与整个文化体系“厚德载物”的宏伟气质之间的和谐统一。总之,它是中华民族主体逐渐形成的基本动力,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和基础。以中华民族主体精神为核心的文化体系,一直起着凝聚和维系中华民族精神生命和力量的作用,是中华民族不断成长壮大,屡经磨难而终不溃散,并能奋起振兴的最强大的动力。可以说,这是我们全部特色之中最大的特色,一切优势之中最突出的优势。

  羊绍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家庭做起,这是基于家庭在社会中的地位而提出的指导性意见。“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也是人一生中接受道德伦理教育的第一课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良好的家训、家风的精神实质是一致的,因此,从家庭做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的重要抓手。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娃娃抓起,是基于娃娃在人生成长阶段中的关键环节而作出的战略性安排。娃娃是祖国的未来,中国的希望,又是“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的关键阶段,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孩子的成长中负有教育和引导的重大责任。从娃娃抓起,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外化于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小”的具体体现。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