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经济生活 >> 正文
传统项目能变通才有出路
http://www.scol.com.cn(2017-11-8 8:00:48)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吴云青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南京工艺有三宝,云锦剪纸仿古雕”,然而,由于国家规定今年12月31日前将全面停止商业性加工销售象牙及制品活动,仿古牙雕即将“无米下锅”。媒体昨天报道了这一令人纠结的情况。

  因“不合时宜”而面临传承困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项目非只南京仿古牙雕一家。在此仅举两个例子:2014年,4名河南新野耍猴艺人在黑龙江表演时被警方刑事拘留,并被法院认定犯非法运输珍贵野生动物罪,引起关于非遗项目与现代法律之间冲突的讨论;2015年,天津青年京剧团演员刘桂娟在微博上展示“用八十只翠鸟羽毛制作”的点翠头面,引起公众广泛争议,不少人质疑“点翠”这种制作手法残忍的工艺是否还有“恪守传统”的必要。

  传统项目“不合时宜”,有的是与现行法律冲突,有的是与当代文明、价值观念不符,有的干脆就失去了“照旧”的现实条件,结果,一些项目只能进博物馆,另一些则面临“想存活就必须改变”的局面。不过,不是所有项目都愿意接受改变,关于这一点,特别有代表性的理由是,“追求艺术的完美”。

  大多数传统项目都有一套约定俗成的规范,对材料和流程很讲究,传承人往往视恪守规范为追求完美的必要条件。这样做有一定道理,某些项目确实需要采用特定的材料和流程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比如象牙之于仿古牙雕,比如普通翠鸟的腋下绒毛之于点翠。但是,事分轻重缓急,当一项传统项目逐渐式微,处于市场萎缩、后继乏力的境况时,想办法保证它的延续才是最重要的;为达到提高存活率和影响力的目的,一切旧的规范都可以改变,都应当考虑变通。报道提到,很多牙雕艺人已经开始寻找象牙的替代材料,如木材、牛骨等,这就是变通。

  事实上,所有如今看来“约定俗成”的规范,在历史传承的过程中都经过了多次顺应时势的改变;任何传统项目或艺术形式能够绵延至今,必然经过多次变通。拿戏曲艺术来说,京剧早期都是男演员,女性不准登台,直到清末民初才有女性的“坤班”演出;种种被后人奉为经典的派系,也都是不同地方戏曲艺术各自创新、互相借鉴融合的结果。艺术源自人的智慧,扎根于现实,为人的精神和物质生活服务;现实条件和人的需求在变,因此艺术也一直在变。假如无视现实条件和人的需求,只顾着恪守传统规范,岂不是本末倒置?

  正如传承血脉,后裔之于祖先,不仅有DNA的承继,更一定有自己的新特征,用以适应新环境、开拓新空间。部门传统项目面临传承困境,是因为旧规范已经不适应新环境,唯有着力寻找合适的变通方案,注入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传统项目才有望走出困境,走出一条新路。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