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社会民生 >> 正文
扶持残疾人就业,凝聚广泛助残力量
http://www.scol.com.cn(2017-11-27 14:22:29)  四川在线    编辑:林霜
作者:汪东旭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租住在湖南长沙的谭湘平,妻子智障,儿子脑瘫,一家三口挤在面积不到15平方米的屋子里。他靠捡拾垃圾每月进账约300元,这笔钱是一家的主要经济收入。难能可贵的是,谭湘平从未放弃努力,保持着生活的韧劲。

  三口之家,有两名成员是残疾人。这种“一户多残”的模式在我们国家并不鲜见。在我们生活中,似乎极少看到残疾人。但事实上,我们国家目前有大约8500万残疾人。言下之意是,每16名中国人里就有1名残疾人。正常人轻而易举就可以做到的事,对他们来说却非常困难。对于视障患者而言,“像少年那飞驰”是不可能触及的梦;对于“脑瘫”患者而言,正常的举手投足也是不容易实现的。而残疾人的贫困问题,更是一个地区脱贫攻坚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

  近些年,我国残疾人权益保障事业蓬勃发展。无论是法律法规,还是医疗社保;无论是社会氛围,还是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都取得了显著进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人康复”。这为未来五年的残疾人事业指出了鲜明的发展路径。而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残疾人平等参与公共社会的需求与愿望也越来越迫切。因此,简单以财物捐赠、志愿者服务的传统助残模式就显得滞后乏力,也不具有可持续性。构建科学完善的帮扶体系,实现政府兜底、企业共建、社区支持、公众参与的完善的助残格局,凝聚更广泛的帮扶力量,就显得现实且必要。

  虽然我国残疾人事业取得了一定进步,但残疾人基本生活水平与社会平均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而就业,则是提高残疾人基本生活水平的根本之策,也是构建助残格局的关键一环。通过就业,既能让残疾人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与收入,增强残疾人家庭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又能让他们享有平等参与社会财富创造的自信心与自豪感,厚植他们的精神沃土。以上述新闻中的谭湘平为例。虽然他不具有一技之长,但他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品质,却足以让他胜任很多岗位。如果能让他拥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助力其自食其力,这或许比简单的志愿者帮扶、无偿捐款捐物有效得多,这样的助残模式也更能行稳致远。

  当然,这里面就有两个细节需要深究。一是残疾群众自身的就业,二是残疾人家庭健康成员的就业。对于前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出行没有障碍的残疾人,可以到工厂和公司入职,这就需要企业更有社会责任感,需要员工卸下“有色眼镜”;而对于一些不便出行的轻度残疾人,可以引导其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比如蜀绣、手工艺品,再通过“互联网+”和社会认领等方式进行销售。比如之前朋友圈流传很广的“一块钱购画”,就是一个很好的创意。而对于残疾人家庭的健康成员,特别是上述新闻中三口之家两名残疾人的情况,留守残疾人如何照顾、安全问题,便显得现实与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既要相关部门探寻就近就业的便利渠道,还需要社区、志愿者积极行动,通过陪护、托养等方式,解除健康家庭成员出去工作的后顾之忧。

  人是社会性动物,唯有在集体的劳动中才能深刻的感知到生命的价值,感知到自己被需要、被认可、被肯定。美好生活,人人共享。残疾人也应平等享有参与社会财富创造的权利。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也涌现出了如同张海迪那样自立自强的残疾人,通过自力更生与艰苦奋斗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和认可。改善残疾人及其家庭的经济现状,不仅要职能部门继续做好社保、医疗、教育、维权等方面的工作,还要相关企业自觉担负社会责任,更要残疾人摒弃“等靠要”思想,在残疾人自强典范上汲取坚强、自尊、自信、自立的正能量,通过辛勤努力与奉献担当在社会上找准自己的位置,活出属于每个人的精彩人生。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