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理论思考 >> 正文
服务国家战略 “两维四圈”重塑成都经济地理
http://www.scol.com.cn(2017-10-5 7:48:41)  四川日报    编辑:盛飞
作者:袁牧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全球经济地理格局进入新一轮的重塑期。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通过“一带一路”倡议,通过产业革命、世界级经济圈重组、“工业2025”等一系列新的战略,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兴国家关系,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国家西向开发开放和西向全球化,正是成都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全球城市的战略新起点。

  全球化维度下的成都经济地理重塑

  从历史流变来看,世界经济地理格局的重塑,核心在于以新技术为代表的新生产要素的掌握,全球性产业秩序的缔造在世界变“平”之后也变成了关键因素。

  从丝绸之路到大航海时代,世界从东方帝国秩序开始走向以欧洲为中心的全球性资本主义。第二次工业革命进一步加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最终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随后,金融助力垄断资本主义全球化扩张,逐渐促生了新的信息技术革命,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秩序渐次建立起来,以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环太平洋经济圈格局也逐渐铺开。

  以第四次工业革命和后发国家新一轮发展为契机,中国重构新的世界经济地理格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大目标,有了坚实的战略依托和实现路径。以国家空间新战略为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实际上实现了“两集聚”——管理集聚、产业集聚,而“一带一路”倡议,则有利于中华文明价值观输出。

  成都,由此有了新的发展坐标系,即作为西向全球化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陆域开放的支点城市,从内陆区域中心城市大步向国家中心城市迈进,从“蓉欧+”战略全力冲刺全球城市体系高点。以重构全球性产业、国际文化为目标,全面大力提升成都的全球性产业的输出力和国际文化的引领力。

  区域一体化维度下的成都经济地理重塑

  国家新一轮发展战略加速了全国经济发展地图由过去的沿海发展拓展至沿江和沿边发展。成都作为沿边与沿江发展的交点城市,承载着西部对外开放的战略支点与长江经济带远端引擎的双重功能,肩负着带动西部区域振兴开放与创新型产业西向集聚的重要使命。

  从中西部城市比较视野来看,相对而言,成都地势平坦,幅员辽阔,拥有绵、德、眉等大规模二级城市腹地资源,坐拥大西部地区的地利人和之势;在国家新一轮“一带一路”建设与西向全球化战略的“天时”背景之下,势必成为中西部地区最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全球化开放城市。

  以区域协同创新视角审视成都经济地理重塑,在建成具有较大全球影响力的世界城市、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一带一路”建设和国家西向全球化战略支点城市的过程中,成都重塑经济地理重在重塑“四圈”——

  重塑国家级都市圈。完善区域城市层级体系与提升城市功能互促共进,坚持区域一体化与城市“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并进,重塑成都城市空间结构,全面增强城市承载能力、发展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推动多方向一体化,加强一体化的交通联系和均等化的城市公共服务,拓展城市发展腹地。积极参与成渝城市群协同发展,主动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开展全方位、多层次深度合作,拓宽城市发展的外部空间,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国家级都市圈。

  重塑新兴产业圈。面对新一轮科技创新格局,成都应瞄准国家中心城市和“五中心一枢纽”的发展目标,重点聚焦未来型新兴产业,不仅将成都打造成为国家中西部地区经济创新发展的区域核心引擎,更成为全球创新经济开放发展的重要支点。加速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与新兴产业集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通过国际化的产业政策创新、经济组织优化、金融平台联动、服务体系升级等一系列软环境营造,推动朝着“企业—产业—产业集群—产业生态圈”的产业模式转型,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成都新兴产业生态圈。

  重引全球人才圈。未来城市角逐的重头戏,无疑是一场全球高端人才的争夺战。成都应积极发挥天府文化中的开放、包容、巴适、乐活等特色人文优势,瞄准国际型、创新型、智造型等高端人才群体,加快构建才智双引的特色人才服务体系。全面完善国际化的人才服务软硬件体系,吸引全球高端人才入蜀安家立业。

  重塑全球城市品质生活圈。继承并发扬天府文化的休闲特质吸引力,营造匹配新兴产业体系的社会文化生活方式和生活氛围,打造具有成都特色和国际化水平的生活模式,引导成都从休闲之都转型为创业创新之都。强化成都作为全球优质公共服务城市和优美人居环境的硬环境支撑,进一步强化成都宜业宜居宜商的软环境优势和城市特色,擦亮“宜业宜居之城、创新创业之都”的金字招牌。

  成都要赢得未来发展,站稳国家中心城市地位,积蓄冲刺全球城市的能量,必须两条腿走路——不断壮大作为创新型生产性城市的产业综合实力、不断挖掘提升作为创新型未来全球城市的发展潜力。(作者系清华同衡规划设计院副院长、总规划师)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