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文化教育 >> 正文
空谈“减负”违背了教育发展规律
http://www.scol.com.cn(2017-10-27 10:17:39)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汪东旭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日前,江苏省教育厅下发意见,进一步规范学校管理,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意见对中小学课程管理、作业管理、考试管理、辅导管理和监督管理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细则包括不得随意加快教学进度、不得将家庭作业变成家长作业、取消义务教育和高考统一、高三生周六可免费在校辅导以及不得对学校下达升学指标。(10月23日《扬州晚报》)

  “减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有点像一些地方的房价,越是制度限制,越是房价上涨。“减负”也一样,口号喊了很多年,文件也发了一箩筐,但就是不见效。从20多年前笔者读小学之时,就切身体验过“减负”的循环往复:先是一段时间的令行禁止,不多久,则又恢复原状,该补课则补课,该施压还施压。甚至,在“减负”的政策刺激下,不少学校还变本加厉,将落下的进度“胡吃海塞”地补回来了。这不仅达不到“减负”的目的,还损害了政府决策的严肃性。

  “减负”的口号之所以只像一个抡起来的大锤,始终不落下,除了空具“威吓”之能似无其他,其原因就在于背后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一方面,从家长来看,一步都慢不得、一步都等不得的教育恐慌,像一条鞭子一样迫使他们分秒必争。学区房价格的全线飘红,课外培训的蓬勃壮大,家长群里对老师的极尽赞美,无不将这样的教育恐慌演绎得淋漓尽致。另一方面,在升学压力的大棒指挥下,在招生竞争的推波助澜中,学校将名校学生数量、升学率等指标与各项奖励相挂钩,对补课行为缺乏监督或默许纵容等等,无一例外地消解着政府决策的生命力。因此,对“减负”文件变相执行、打折执行等情况,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减负”的制度设计初衷之所以大多未能实现,根本原因在于,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之下,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不敢放弃分数、排名、升学等硬指标。硬指标的被热捧,是社会大环境所致:求职时的唯学历论、公众心理的名校情结、优质教育资源的隐形福利、社会竞争的残酷等等,仿佛一张剪不断、理还乱的大网,无论是家长、学校,还是学生,都被笼罩在这样的大网里,挣脱不开。

  要解开这张大网,平心而论,笔者认为暂时还不能成行,也不必急于求成。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不均衡不全面的发展中大国,考试始终是选拔人才的有效手段,以分数论英雄虽然残酷不留情面,但始终是最直观最有效最公平的。这一结论,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已经被无数事实证明。在这样一个被几十年经验证明公平公正、行之有效的选拔方式面前,其他选拔方式要么公平性存疑、要么辐射广度不够、要么操作性不强,无疑都相差甚远。至少,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要通过取消唯分数论的应试教育来实现学生减负,都显得极其不现实,单靠地方发文的制度“大锤”,也不是那么容易落下的。

  制度“减负”的初衷首先值得肯定。在这些年的“减负”行动中,至少一些低年级学生的课业压力大大减轻了,为低龄孩子提供了更多追寻兴趣爱好的可能。然而,到了中考、高考阶段,空谈“减负”是不切实际的,也是违背教育发展规律的。作为一个中等以下收入依然大量存在的发展中大国,通过提供一个统一考试的广阔平台,为实现阶层纵向流动创造契机,依然是贫寒学子弥足珍贵的机会。这不仅仅是社会公平公正的体现,更是国家发展的动力与活力所在。

  归根结底,我们必须尊重国家发展现状,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公平公正,尊重社会各阶层通过统一考试获取向上动力的资格。当然,我们也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出一些积极的改善。比如,在加大偏远地区教育投入的前提下,提倡适当补课、分学段补课,但不收取补课费;对不参与补课的低年级学生,社会、家长和学校要共同发力,为其学识进步、能力提升做积极的努力。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