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文化教育 >> 正文
请给城市街道留下一点书刊的“油墨香”
http://www.scol.com.cn(2017-10-15 9:06:45)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林霜
作者:刘天放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今年年初,北京市政府开始将城六区报刊亭等有人设施逐步退街进社区或者商铺,并考虑引入自动售报系统。与人们朝夕相处的报刊亭,正在难以察觉般地加速消失,反倒是那些行动迟缓的老人最先发现了这个变化。在这座城市里,经营报刊亭的大多是中老年,买报的多是暮年。报刊亭做的是印刷时代遗老们的生意。如今,这生意也进入了它的晚年。(10月14日搜狐网)

  事实上,岂止北京,全国各城市中的报刊亭都面临着相似的命运,原因无非就是,报纸、杂志已经“过时”,取而代之的是手机或电脑等网上读物。近些年,如果报刊亭不靠卖水、饮料或卖其他东西支撑着,恐怕早就关闭了,这就是报刊亭的艰难与尴尬。报刊亭生存日益窘迫,数量趋于萎缩。对此,不少城市都以原有报刊亭存在违章占道、超范围经营为由对其强行拆除。

  这些迹象都表明,原来备受欢迎的城市报刊亭,仿佛已“病入膏肓”,即便再乐观,其未来也将难逃退出市场的命运。阅读习惯的急速改变,使报刊亭的命运与报纸杂志一样面临巨大的生存危机。可是这一“城市文化窗口”在面对网络冲击,真的就将失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吗?当然不是!就不少城市对报刊亭的态度来看,并非都一律取缔。如果让报刊亭经营者开展多种经营,升级改造,开办多种业务兼营零售报刊,或许就会有一线生机。

  面对报刊亭的去与留,这恐怕不是一个“单选题”。既然有报纸和杂志发行,就需要有售卖报纸和杂志的地方。况且,报刊亭一直被视为一座城的文化符号甚至城市文化地标,也是一个发出“油墨香”的地方。即便是出于城市记忆考虑,也当保留为佳;难道偌大城市连一个小报刊亭都容不下?报刊亭是深度传递信息、文化乃至文明的一个载体。哪怕不考虑它是文化记忆,也是拓宽民众阅读的一个渠道,难道“书香社会”仅是指网络阅读吗?

  因此,近年来一些城市,不分青红皂白,一概关掉报刊亭的做法,就显得有些简单和粗暴。而所谓“退店经营、还路于民”这种提法本身就很成问题。也许,报刊亭违章占道或超范围经营等问题,确实存在,但这些问题也是管理上的问题。况且,不是还有更多的城市没有“一刀切”地关掉报刊亭吗?别的城市能找到办法解决问题,想“一关了之”的城市为什么就不能呢?即便是打着“方便市民”的旗号,可强行拆除报刊亭就合理吗?拆掉的同时,是不是把精神路标和生活滋味,也一同“拆掉”了呢?

  对于报刊亭这样的公共服务设施来说,“强拆”显然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更不是终极办法。读报刊的习惯往往是一个城市气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消灭”报刊亭,可视为对城市书香文明的一种无声消解。可见,报刊亭和道路的通畅及完善,并不矛盾,完全可以通过统一规划和管理和谐共处。如今,对网络的“碎片化”阅读,以引发了不少人的警觉,那么,报刊亭能否作为一个纸质阅读的渠道,为营造“全民阅读”的氛围,为“书香社会”做出一点贡献呢?难道人们就这样沉迷于网络,在“碎片化”阅读上越走越远,变得更加“浅薄”不成?

  由此,强拆报刊亭实属不该,相反,还应该对报刊亭加以保护和扶持,如减免租金,增添新功能兼营出售报刊等,总之,就是要让这个城市文化地标走出困境,散发更多的“油墨香”。试想,如果一座城市连个卖报纸和杂志的地方都没有,是不是显得特“没文化”?所以,办法总比困难多,让报刊亭多样化经营,增加报刊亭更多便民、惠民的服务功能,才是正途。毕竟,城市街道需要散发出一些“油墨香”,而非总是冷冰冰地与机器相伴。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