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时事政治 >> 正文
由扶贫看农村改革新路
http://www.scol.com.cn(2017-10-17 8:08:34)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罗智刚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近40年来,农村的改革与发展,无疑是当代中国最聚焦、最注目的重点领域,也是最有突破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要害所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能否开启农村发展新模式,探索找到一条深化农村改革创新的新路径,值得总结与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扶贫开发,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广袤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近些年,因工作原因,笔者频繁地接触参与了一些地方农村脱贫攻坚,深切感受到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沧海桑田和蓬勃升腾。

  首先,脱贫攻坚为经济稳健增长贡献了力量。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农业产业化发展快速崛起、农村集体经济逐渐壮大,都是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大量的项目、资金、财力、物力、人力向贫困县集中,极大地激活了中国内需拉动力,以此推动中国经济稳健增长。可以说,脱贫攻坚已经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或许是容易被忽视的地方,而这恰恰又是最值得关注的亮点。

  其次,农村基层治理得到优化。以前,不少乡镇党委书记说,农村工作太多太杂、千头万绪,不知如何发力。自从实施精准扶贫以后,知道了农村工作应该从什么地方入手。在四川巴中、达州等红色革命老区、深度贫困山区,县委政府的工作格局都是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贫困户的脱贫致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仅使贫困户受益,而且推动了农村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在精准扶贫中,通过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吸引农村人才,通过驻村帮扶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事实上,如果没有基层组织建设,贫困村持续脱贫是不可能实现,贫困村基层组织建设经验也为所有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供了经验。

  第三,农村社会面貌大幅改进。包括农民的精神、经济、生活面貌,贫困群众的房子、产业、收入越来越好,民众对政府的认可、对干部的认同持续增强,这些都是在润物细无声中悄然发生着改变。比如,一些地方围绕产业扶贫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建设,组建村民、贫困户共同入股的农村集体企业经营,在稳定增加贫困户收益的同时也壮大了集体经济。

  由此可见,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在扶贫开发中得到再次体现和发挥,就像2008年抗震救灾、灾后重建所迸发的强大活力,其显著作用与巨大成效毋庸置疑。如何在变革中升华、在延续中加强,比如,增强社会效率、完善市场法则、提升治理能力、强化民主法治等诸多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

  就土地配给制度改革延伸的社会效率而言,改革开放之初的1981年,中国农村全面实行土地承包制,包产到户,分户种地。当时面临一个大问题,家庭没有劳动力,或劳动力太弱,种不下、收不上,有了承包地也满足不了最低生活需要。这是在轰轰烈烈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遇到的一个比较尖锐的新问题,也就是现在说的“农村扶贫”。当时的农民和干部采取的办法,在今天看来也有智慧。一是把承包地上交的提留,拿出一部分来扶贫扶困;二是缺劳力困难户把自己不能种的地,交给多劳户种,然后分享部分所得。

  从这里得到的启发是,农村的社会保障要以更充分、更高效的利用土地和劳力资源为前提。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了,再分配的基础厚实了,才谈得上实施社会保障。一味地讲求公平、讲究平均,而忽视效率、忽略市场,最后只能是普遍贫困。扶贫的本质是强调社会保障,由政府出面进行资源再分配,扶持救济弱势群体。

  大量农村人口离开故土,促成乡村形态变化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它将使中国摆脱传统农业模式,构筑出全然不同的发展环境。把土地的经营、收益、转让等权益的界限划清楚,提高土地的经济利用效率,其承担的保障功能才有可靠基础,也才能选取更为多样、更为有效的形式。

  今天,轰轰烈烈地脱贫攻坚,能否撬动新一轮的农村改革,特别是土地改革,带来类似于“包产到户”式的革命效益,值得期待。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