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文化教育 >> 正文
把40年没打破的校运记录交给“熊孩子”
http://www.scol.com.cn(2017-9-19 8:13:07)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朱永华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女子800米纪录是1977年创造的、女子100米纪录要追溯到1979年、男子110米栏纪录为1981年创造……据我国东北某省会城市学生体育艺术发展中心的统计,当地的中学生运动会纪录普遍“沉睡”多年,有的项目甚至40年无人打破。样本虽选自东北,但在全国范围内,不得不说现象较为普遍(据9月18日《新华网》)。  

  一所学校运动会女子800米记录,居然历经40年再没有人打破,如果不是这项纪录太接近极限,那就只能说明该校学生40年来的体质出现下滑。而从诸多二三十年没有打破的校运会记录的数据来看,原因显然属于后者。实际上最近几年来,频频出现的军训晕倒、体测猝死等非正常体质表现,都在清晰显示我国青少年体质总体下降的趋势,生活水平提高了,人的寿命延长了,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却下降了,这看似非常矛盾的现象,如果细想一下,其实也并不值得奇怪。  

  出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如今都已是“准老人”的应有体会,在那个物资匮乏,温饱难顾的年代,大部分孩子虽然吃的是“五谷杂粮”,尤其是很多农村地区的孩子,甚至一天三顿红薯,还要下地割草喂羊放牲口,但一个个却都非常壮实。笔者小时候几乎就是红薯养大,然除了每年立秋之后因蚊虫叮咬偶尔“打摆子”之外,一年四季很少患病,毫不夸张的说在20岁之前就没有打过针,而像我们这样的同龄人在村里也是比比皆是,跟现在所谓的“熊孩子”相比,我们的那个年龄段,用坊间的话说是“踢死蛤蟆玩死猴”,比现在的“熊孩子”要“熊”的太多,冬天下沟摸鱼,夏天上树掏鸟窝抓知了,至于麦田里和小伙伴摔跤光着脚丫撵野兔等等,则更是家常便饭。  

  很值得一提的就是我们那个年代的上学,虽然小学大多离村不远,但无论刮风下雨还是下雪,没有任何一个学生的家长到校接送。中学往往都设置在乡里,笔者上中学的时候,学校离家至少有8华里之多,非但没有现在的公交车可乘,也从没见过离家更远的学生有自行车可骑,无论雨雪风霜一天来回四趟全是两条腿,有时出门赶上下雨,甚至可以一路狂奔直接冲进教室,也从来没有哪个学生说半路累坏了而停歇,就是在这种杂粮填饱肚子,每天奔跑几十里上学,回家还要下地割草喂羊的忙碌中,度过了我们那一代艰苦而又充满快乐的少年时光。可想而知,由那个时代学生创造出的800米纪录,让现在的孩子去破,不是说没有可能,至少是不太容易。而40年前的校运会记录,体现的也是学生的普遍身体素质,这与选拔精英通过专业训练去打破根本也不是一个概念。  

  时过境迁,再看现在的中小学生,个头长高了,形象气质提高了,但身体素质却明显不如我们那个时代,笔者经常骂自己的孩子无车不出门,一个月走不了我们那个年龄时代一天的路程,生活条件越好人越懒越不想锻炼,过剩的营养除了招病之外就只能积累脂肪。实际上,学生的身体素质并不全是体育课训练出来的,但如果连正常的体育课都不能让学生尽情释放体能,出于某些顾虑和担忧还要基于“不出汗、不脏衣、不喘气、不摔跤、不擦皮、不受伤、不长跑、无强度、无对抗、无冲撞”的“三无七不”,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学生就只能是弱不禁风的“豆芽菜”。  

  现在学生的体质差,学校有责任,家长更难辞其咎。在笔者看来,生活水平提高了,要让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与物质生活相对应,就要善于引导学生做热爱锻炼身体的“熊孩子”,如今被社会和一些网友指责的所谓“熊孩子”,其实并不是真正“熊”,某些家长可以包容孩子在公共场所做出有损公共道德的不文明行为,但却不能允许孩子哪怕在操场上摔一跟头,甚至被老师罚跑操场几圈也会质疑其体罚。中小学生本身就处在体能“过剩”时期,过度的禁锢反而会因缺乏锻炼和释放影响身体素质,笔者以为,家长应与学校在学生体育锻炼方面形成共识,让更多学生做热爱体育锻炼的“熊孩子”,即便是出现某些磕磕碰碰,家长也不必过于较真。相信有丰富的物质生活做支撑,引导和督促更多学生做热爱运动的“熊孩子”,40年未打破的校运会记录,很快就会被刷新。(作者系天府评论新闻观察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