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文化教育 >> 正文
小学生学点中医常识有何不可?
http://www.scol.com.cn(2017-9-15 7:51:28)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邓海建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近日,浙江省“五年级小学生开中医课”一事引发热议。浙江省教育厅工作人员对新京报记者表示,教材编写是为了弘扬传统文化,主要由中医药管理局牵头。面对中医晦涩难懂的质疑,该工作人员称,课程为辅修,课程也不会进行考试或考核。相关内容的审核不存在不恰当内容。(9月14日新京报)

  课本也不翻、课程也不看,听到“中医进校园”就脚跳三尺高,这种键盘侠逻辑大概是所谓“争议”最大的渊源了。有人担心五年级学中医晦涩难懂,那么,咋不担心一年级学外语更会听不懂?有人担心师资力量不是“老中医”,那么,咋不质疑物理课不是杨振宁级别的物理学家来传授?有人担心孩子学习没兴趣,可是,总比抽象而难解的奥数题活泼些吧?

  更大的担心,其实不太好摆上桌面。就像有家长说的,“我们家长更关心实际作用,发这么多教材,最后能落实多少?放在马上要小升初的五年级,我认为这门课会被数学、语文老师挤掉。”因为怕挤掉,所以就不上?那么,音体美等课程都可以关门大吉了。其实,担心挤占了孩子考试课程的时间,恐怕才是最大的“小心思”。说穿了,功利主义的教育思维,永远不知道“起跑线”在哪里,只有逼着孩子在应试的路上一条道走到黑。

  中医有没有争议?当然有。中医能否进校园?当然能。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要求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知识,推动中医药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传统文化、生理卫生课程。一方面,中医里有糟粕,但,类似千百年沿袭下来的辨证施治等思想,与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等理念,有着大一统的思想关联。“必先岁气,无伐天和”。中医不仅是医术,更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集大成者。了解些中医常识,如同接触编程课一样,亦是启迪思维的基础。另一方面,中医不是神,但亦无须妖魔化。西医中渐也才百多年历史,中医药治病救人,无须妄自菲薄。从小学些中医技术,既是奠基“健康中国”大战略,亦关系到文化自信等大命题。

  还是举个例子吧。比如教材里有一章节文末的“想一想”是——《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弱不经风、面色苍白,你认为她哪个脏器可能出了问题?小明同寝室的同学咳嗽刚治好,不想小明也患上了咳嗽,他就把同学吃剩的中成药拿来吃,你觉得这种做法对吗?为什么?——这些形而下的现实问题、生存常识问题,早点让孩子一技在身,又有什么坏处呢?

  这些年来,中医进校园已成为地方教育中的特色部分。比如今年2月,媒体从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举行的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年会上获悉,北京市有近9万中小学生选修中医药文化课。“辅修中医”和“不选物理”,虽然都是热点教育话题,在社会影响上却有着本质的差异。至于有人说,开设中医课还不如教点性常识,这纯属欲加之罪。谁说两者是鱼和熊掌的关系、谁说中医课开设于小学教育不是增量改革的范畴呢?

  一句话,让孩子从小学点中医常识,比沉溺在酷炫狂拽的吸烟表情包里要有益多了。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