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铿铿蜀音 >> 正文
“四好”生活是物质精神双脱贫
http://www.scol.com.cn(2017-9-7 7:38:36)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吴海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2014年3月,四川省委明确提出要把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四个好”,作为评价扶贫成效的最基本标准。2016年9月,“四好村”创建活动全面展开。(9月5日《人民日报》)

  “四好”标准中,“好房子”“好日子”更多是从物质形态上来说的,而“好习惯”“好风气”则立足于精神层面。由此可见,“四好”体现物质与精神的结合,触及贫困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既鼓起了“口袋”,也充实了“脑袋”。

  居住条件是衡量脱贫的一个重要标准,如果不能“安居”,显然谈不上脱贫。为此,四川把“住上好房子”作为一个硬性指标,体现了脱贫攻坚的民本思想和务实性。要达到“住上好房子”的标准,要区别对待,比如不适合居住的地方,就要“挪穷窝”,我们看到四川实行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让很多贫困群众告别“破房子”,住上“好房子”。以巴中市通江县空山乡青龙村为例,全村易地扶贫搬迁78户,房屋设计得好,功能也齐全,真正实现了“安居”、“乐居”。

  搬进了好房子,还要过上好日子,这实际上对产业脱贫的一种呼唤。产业脱贫要精准选择路径,学会辩证的利用资源。以“悬崖村”为例,险,是悬崖村的痛点,也是扶贫的难点。但是如果辩证的看,险,也是发展旅游的一个卖点,因为探险正是时下兴起的旅游热潮。由此而言,悬崖村发展旅游扶贫正是运用辩证思维,变“劣势”为“优势”,堪称是“险”中求“胜”的旅游扶贫范例。如今,这个曾令亿万人牵挂的小山村,不仅修好了坚固的钢梯,而且引进了旅游企业,这一切都是因为实现了“化危为机”、“扬长避短”,是精准扶贫的成功个案。

  脱贫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如果仅仅靠给钱给物是难以解决根本问题的,还需要,解决贫困群众的内心动力问题。实践已经无数次证明,在正常情况下,物质贫困只是贫困的一种表象,精神贫困才是导致真贫的深层次原因。因此,摆脱物质贫困,只是实现了简单的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只有精神上的彻底脱贫,才能保证村民的富裕之路走得顺畅而持久。由此观之,“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让精神扶贫和物质扶贫齐头并进,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精气神,实现物质和精神同步奔小康。

  物质是保障,思想是根基。把好习惯、好风气内化为脱贫攻坚的原动力,这是四川在脱贫攻坚路上树立的脱贫观。通过“歇帮”强化对贫困户的约束、管理,营造出感恩奋进、主动脱贫的好风气;通过“垃圾银行”,有效提高孩子们爱护环境卫生的意识;通过移风易俗教育,改变用餐习惯,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得到遏止,这些措施克服“等靠要”等消极思想,解决致富的动力问题,让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并驾齐驱,让物质充裕和精神丰沛相辅相成,这表明“四个好”是既立足实际又与时俱进的“新脱贫观”。

  “四个好”不仅突出贫困人口的个人脱贫问题,也突出了社会风气及个人习惯等 “社会环境”的脱贫问题。在这一标准引领下,不断下足“绣花”功夫,就能让等多贫困群众过上“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新生活。(作者系四川在线特约网评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