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理论思考 >> 正文
如何破解绿色发展的难点痛点
http://www.scol.com.cn(2017-8-30 14:17:42)  四川日报    编辑:林霜
作者:王付永 张雨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本期嘉宾:

  刘永庆 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柴剑峰 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

  主持人 本报评论员 王付永 张雨

  编者按

  从绿色发展理念到实践跨越的过程中,痛点和难点在哪里,又该如何破解?让环境保护倒逼产业转型升级,以产业转型升级倒逼产业发展,二者之间良性互动的枢纽何在?环境污染的真正源头又在哪?本期专论进行聚焦。

  从理念到实践跨越的痛点和难点

  主持人:我省绿色发展如何进一步从理念走到实践?这个过程中,痛点、难点在哪里?

  柴剑峰: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上升为国家战略,我省深入贯彻实施中央精神,加快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四川的步伐。从2013年开始至今已累计关停小煤矿700多处,淘汰落后产能企业1400多户;2014年起取消限制开发区和生态脆弱县GDP考核;2015年关停小水电;2016年作出《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四川的决定》;2017年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把“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作为总体谋划四川发展的重要内容,强调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的革命,这个转变过程难免会带来阵痛。一是“本领恐慌之苦”,如何做好生态建设和环境质量的“加减法”、绿色发展与产业升级的“乘除法”,对各级领导干部是一个考验。例如,当本辖区内的财税大户作为吸引劳动力的大户,出现环境违法行为时,政府如何抉择和处理?二是“利益切割之痛”,绿色发展技术创新需要时间,更需要成本。例如,企业加大环保投入,必然增加成本影响利润,当环保成本高于违法成本时,一些企业就会出现与环保监管部门的“躲猫猫”行为。三是“扯皮推诿之伤”,当前绿色发展的政策碎片化、力量分散化依然存在,因为绿色发展需要综合协调,涉及发改、工信、环保、科技等多个政府部门,也涉及各类企业和社会民众,因此绿色发展不仅在政府的各级各类部门之间需要形成合力,政府与企业和民众之间更需要形成一种联动共治的格局。

  绿色发展难点在于:一是理念转变难,对“两山论”的认识还不到位,理解不透彻,生态文化尚未深入人心;二是历史欠账多,生态安全本底亟待提升,政府投入仍显不足;三是工具手段少,特别是市场手段运用有限,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开发合作滞后;四是技术水平低,绿色技术引领作用未能彰显;五是履职尽责难,关键时刻相关部门必须动真碰硬司法亮剑,这需要魄力和胆识。

  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是用好政府的指挥棒,将绿色发展理念转化为新的执政观、政绩观和实践观。增强绿色发展的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增强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考核权重;对环境质量恶化、生态功能退化、环境事件多发高发问题,实行终身追责。二是发挥企业主引擎的作用,加速实现生产方式绿色化。严格环保标准,丰富激励手段,开展生产者责任延伸,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发挥市场力量,促进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大力发展生态环保产业,建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三是激发公众的原动力,将绿色生活方式“内化”为民众的需求。开展绿色人生规划,进行绿色人生管理;对绿色产品给予价格补贴引导绿色消费;加大信息公开力度,鼓励社会和民众参与,形成绿色发展的社会共治模式。

  产业转型升级和环境保护实现良性互动

  主持人:近日,《四川日报》有一篇报道,成都把整治“散乱污”企业与员工再就业同步考量,同时对“散乱污”企业也是区别对待,而不是一关了之。比如,对没有环保手续、不符合产业规划的企业采取淘汰关闭的手段;而对具备一定手续但不完备的企业,规范整治后可以从“散乱污”企业名录中除名;对一些布局散乱但符合产业规划,且拥有合法的环保手续或者营业执照的企业,则“搬迁入园”。此举可以说是赢得了企业员工和企业主的纷纷点赞,那么产业转型升级和环境保护二者良性互动的结合点在哪里,绿色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柴剑峰:脱离绿色发展搞产业转型升级会“南辕北辙”,离开产业转型升级谈绿色发展也是“缘木求鱼”。绿色发展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指挥棒、方向标,我们要将绿色发展内化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用绿色发展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同样,产业转型升级是绿色发展的压舱石、稳定器,是发展的基础支撑和主要载体,直接决定着绿色发展的成效。脱离了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就是空中楼阁。

  刘永庆:让绿色发展倒逼产业转型升级,让企业转型升级倒逼绿色发展,我们在实践上不得不如此。但是“倒逼”的过程也注定不会一帆风顺。原因很简单,既然是“倒逼”,难免会发生磕磕碰碰,甚至会发生激烈冲突。所以,还要采取一些“柔性”的手段润滑倒逼的刚性过程,只有获得倒逼主体和涉及人员的支持,倒逼的过程才会顺畅。要让绿色发展和企业转型升级都能够进展顺利,就必须找到二者之间的最佳结合点,简单粗暴地对污染企业“一关了之”,任性而为的指挥企业“转型升级”都是不科学的。二者之间结合点就是在推动绿色发展和企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让牵涉其中的人员和企业都有对未来的“新期待”。

  环境污染的真正源头在哪里

  主持人:人们常说,治污要治本,治本先清源。加强环境保护、遏制环境污染如果只注意治理已经出现的污染,不从源头抓起,往往是按下葫芦浮起瓢,陷入防不胜防的恶性循环。只有从源头抓起,才能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那么治理环境污染,或者说绿色发展的源头在哪里?

  柴剑峰:环境问题,涉及诸多方面,但究其实质而言,是经济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发展道路问题。因此从源头上防治污染,必须从发展方式上找根源,加快调整经济结构,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切实改变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增长模式,全面控制污染物生产。具体而言,从源头上推进绿色发展,需要注意五个方面,即“理念新”“产业准”“参与广”“政策实”“监管严”。“理念新”,就是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摒弃“先污染,后治理”“快致富,后清理”的危险之路。“产业准”,就是要结合本地现实基础,构建与区域功能和生态环境及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的现代产业,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化”,培育出具有地方品牌的绿色产品。“参与广”,是指发挥各个主体作用,挖掘生态本地化知识,联动政府、社会力量,广泛且深度地参与到绿色发展的大潮中。“政策实”,必需精准施策,加强政策集成,探索形式多样的激励性补偿方式和生态资源市场化交易的新途径新方法。“监管严”,即层层压紧压实责任,加大督查考核和责任追究的力度。

  刘永庆:保护环境的真正源头在人,在于人自身对环境的认识到不到位。我们说对绿色发展理念要真懂真信,这个“信”字,一是要从思想深处信以为真,还远远不够,即使信以为真了,还需要去践行之,还要有外部的约束才行,比如要加大对破坏环境的惩罚力度,改变政绩考核标准,等等。所以,“信”的另外一层意思是基于对大自然敬畏基础上的“信仰”。只有信仰了,人们的行动才会自觉,才会心有所愧,行有所止。但是这方面的教育还停留在浅表面,不够走心。举一个例子,现在我们也非常重视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和普及,比如绿色发展理念提出之后,我们也注重“从娃娃抓起”,在中小学生的平时测试中,也常见绿色发展理念的考题。但是这仍然是一种以考试的名义对绿色发展理念的外部约束式教育。其结果就可能是环境保护仅仅是作为一种知识而存在。环境保护的源头其实不在身外,正在于每一个人的内心。这个道理虽然有点理想化,但是没有人会否认,内心的力量从来就是最强大的。现在我们需要让绿色发展理念真正入脑入心,这是推进绿色发展的根本路径和保证。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