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网聚蜀语 >> 正文
四川在“生命接力”中打了一场漂亮仗
http://www.scol.com.cn(2017-8-11 7:37:55)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刘天放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以震中为圆心,心手相连的快速行动;以生命为中心,不眠不休的全力救援;以科学为重心,争分夺秒的高效应急。8月9日19时38分,载有9名重伤员的直升机,在夜幕中降落在成都北郊某军用机场。直升机刚停稳,医护人员立即推车上前,小心转移病人。人命关天,生死竞速。120急救车灯光闪烁,鸣笛不绝。通往医院的路,行车避让,一路“绿灯”。车上的重伤员,来自九寨沟。(8月10日《四川日报》)

  突发的地震过后,有大量需要转移的伤员和救援的群众。而且,九寨沟地区地形复杂,地貌特殊,转移和救援十分困难。这道摆在四川面前的难题如何破解,就考验着四川人的勇气和智慧。然而,历经历史上多次重大自然灾害的四川,没有在困难面前屈服,而是以科学的态度,超强的气魄,勇敢地面对困难,打了一场漂亮的转移伤员、救援群众的漂亮仗。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获知九寨沟地震后,对此高度重视,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抓紧了解核实震情,迅速组织力量救灾,全力以赴抢救伤员,疏散安置好游客和受灾群众,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批示,要求抓紧核实灾情,全力组织抢险救援,最大程度减少人员伤亡,妥善转移安置受灾群众。四川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省委书记王东明,省委副书记、省长尹力,连夜乘坐飞机抵达九寨沟……抢救生命和疏散安置人员,成为最重要的两大任务。

  在24小时内,需要把九寨沟6 万人转移出去,这谈何容易?然而,四川做到了。灾情就是命令,转移和疏散安置群众,刻不容缓。四川搭起了涵盖陆路和空中,多转移方向相协调,政府、公民和企业并用的疏散网络。无论是第一时间到达的解放军的先头部队,还是随后赶来的医疗、公安、武警、消防、民政等,还是电力、通讯、水利、交通等部门的救援人员,他们放弃休息、不惧危险,在统一指挥和协调下,使路通了、电来了,通信也恢复了,其他援救设施及器材也都及时送到。这就为转移伤员、安置受灾群众赢得了时间。

  在这场事关生命的“接力赛”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四川应急救援中的秩序管理和科学动员已非常成熟。”涉及灾区高速公路的收费站实行救援车辆“保通保畅”应急预案。四川交警及时发布了交通管制信息,使救灾车辆畅通无阻。整个转移过程秩序井然,各方相互配合,互助救援同时展开,这对抢救生命和稳定人心,起到了很大作用。

  在灾区救援“不漏一个人、不漏一间房”的理念下,救援的“绿色通道”抒写了“生命至上”的一曲曲感人乐章。无论是当地居民,还是游客,都从中感受到了来自巴蜀大地的温暖。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召开的第三次会议强调,“继续把抢救生命摆在第一位”——“生命至上”的理念一以贯之。这从被转移或被救助后妥善被安置的当地受灾群众,以及游客的赞美中,就可得到证明。

  灾区救援中释放出的“正能量”无处不在,哪怕任何一个细节都不放过。例如,让受灾群众和游客温暖过夜,在吃喝住宿上的周到安排等,都彰显了何为“灾难无情人有情”这一至理名言。震后“大转移”的高效、及时、成功,为抢救伤员和妥善安置群众等,赢得了宝贵时间。成功的背后,是四川牢记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的巨大付出。诚如四川省委书记强调的,我们坚信,有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有社会各方面的鼎力支持,有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不会被突如其来的灾害所压倒,一定能够打赢抢险救援、抗震救灾这场硬仗。

  事实说明,自然灾害并不可怕,只要有强大的信心和勇气,科学的救助方法,就一定能战胜灾难。灾难中,我们学会了很多,也磨练了自身,使我们更加团结一致,不畏困难,众志成城。这场大转移,彰显了四川面对天灾,勇敢无畏,科学沉着救灾的魄力。由此相信,四川必将在这场与自然灾害的抗争中,取得最终胜利。(作者系四川在线特约网评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