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时事政治 >> 正文
“金饭碗”成色足,“公考”怎能去火?
http://www.scol.com.cn(2017-8-24 8:02:32)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刘天放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近期,四川省和重庆市相继启动了下半年公务员招录工作,又有一大批公务员岗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在此之前,根据国家公务员局7月透露的数据,“2017年中央机关录用2.5万人,28个省(区、市)实施四级联考,计划招录14.83万人。”(8月23日中新网)

  无论是一年考几次,总的来看,各省招录的公务员总数并没有多大变化。四川和重庆仅是一年考两次而已。其实,更值得关注的是,像报道中提到的重庆公务员报名人数创下了近年来新高这件事。该市计划招录公务员1437人,共有9.3万人报考,7万多人缴费参考,平均55人抢一个职位,最热岗位的竞争程度接近500:1。

  从全国范围看,无论公务员的数量是增还是减,这是另一个话题。而是想关注为何每年的公务员考试都如此“火爆”。“公考”就是人所共知的考“金饭碗”,一旦成为公务员就进了“体制内”,有了“编制”,不仅旱涝保收,传说中的隐形福利更多。虽然工作基本上属于“服务”性质,但收入稳定,还有社会地位,甚至被人视为“说了算”一族。因此,年轻人对报考公务员热衷就显得无可厚非。

  有人对年轻人热衷报考公务员表示担忧,甚至对正当创业之年华的年轻人争相恐后报考公务员痛心疾首。其实,双方都没有错。试想,面对工资、福利保障等的诱惑,谁能对此无动于衷?年轻人追求稳定的“带编”工作,是出于对自身安稳的考虑。既然“金饭碗”成色足,干嘛还要创业?创业是要付出更多智慧和汗水的。这倒不是说当公务员轻松,但相比创业,还是舒服很多。

  一个简单道理是,如果把公务员看成是“分配性努力”的职业,把创业看成是“生产性努力”的话,一般来说,合理的制度调配可以促使个人通过“生产性努力”而非“分配性努力”去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以提升产出和效率。当年轻人都在考虑如何“分配”他人财富而不是积极创造“生产性”财富时,社会积累财富的后劲将显得不足,坐享其成甚至懒散观念就会逐渐呈现。本次重庆最热岗位的竞争程度接近500:1,但从近年媒体的报道来看,报考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的最热岗位,甚至达到了惊人的“万里挑一”!

  年轻人追求的不是创新创业,而是一个旱涝保收、无下岗之忧、社会福利健全的“安乐窝”岗位,有人说是教育的弊端,即目前高校培养出来的多为经不起风雨、见不得世面的“绿豆芽”,多是些既无创新之打算,也无创新之本领的考试高手,但这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另一方面,如果创新创业的环境宽松,保障机制给力,且公务员不再是旱涝保收,而是能上不能下,可以像企业员工那样经岗位考核后“优胜劣汰”,那么,“公考”肯定不会如此火爆了。

  唤醒社会动能,需要的不仅是口头提倡,而是要靠体制机制来保障。“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这已成为根深蒂固的观念,谁都不能免俗。民间流传:考上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是“金饭碗”,考上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公务员是“银饭碗”,地级市是“铜饭碗”,县级起码也是“铁饭碗”。“金银铜铁”中,最低的也是“铁饭碗”且还在逐步“加钢”。而越是往上走越保险,福利也就越高。客观地讲,放眼全球,我国“公考”尚位于“抢眼”之列。

  由此,“金饭碗”成色足,“公考”怎能去火?而最为迫切的,就是别再让“金饭碗”成色太足,即便是“铁饭碗”,也别再“加钢”了。年轻人只是想躲在公务员的安乐窝里享受,社会的活力和创新力势必乏力。而若想改变现状,就必须从制度上下工夫,如此才能给创新创业的年轻人以足够信心,同时加速对公务员体制改革,使其不再是终身制。(作者系四川在线特约网评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