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时事政治 >> 正文
城市“老家”更需要善待
http://www.scol.com.cn(2017-8-7 8:33:55)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朱永华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建设城市新区本是治理“大城市病”的重要手段。然而,记者在中西部多地采访发现,一些城市人口规模和资源总量有限的中小县城也热衷于拉开城市框架打造新城区,出现了新版“双城记”,不少地方不仅产生一些“鬼城”, 新旧城区之间生产生活环境差距也越来越大(据8月6日《半月谈》)。  

  这样的“双城记”不只是出现在中西部多地,在笔者老家的县城,同样也是老城新城界限分明,我们都知道,老县城的“城关镇”往往是旧县城的中心,也被称为“城市老家”,这里的居民往往也以居住城关镇而引以为傲。而如今很多县城的“城关镇”早已风光不再,所有的繁华均被近些年开发的新城区所取代,在笔者老家的县城,新城区是一条“十里长街”,包括县委县政府在内的所有县直机关,都已从老城区搬迁到这里,而围绕政府大楼新建而起的一个个标准居民小区更是“大城示范”十足,不仅环境优雅,健身场地等配套设施齐全,晚上更能在霓虹闪烁的政府广场上休闲漫步,聚会娱乐。  

  而反观近在迟尺的老城区却是暗谈无光,正如报道中记者所看到的那样,水果摊、小吃摊、小卖铺等占道经营、占道堆放杂物、占道停车现象较多,犄角旮旯处丢满了果皮等生活垃圾。是的的确确的“繁华与破烂齐飞”。不仅如此,由于政府等部门单位多搬迁到新城区,上级部门领导视察和外来游客以及本地年轻人也多在新城区,老城区越发被相关部门所遗忘,老城区还不只是跟不上新城的发展脚步,甚至还呈现出“倒退”的迹象。  

  旧城区是一座城市的“老家”,这里不仅沉淀着一座城市厚重的文化底蕴,更熏陶出地方特有的民俗文化传统,甚至可以说他是一座城市的血脉和灵魂。尽管作为城市“面子”和对外展示发展形象的新城区着实需要倾心打造,但如果过于追求面子而忽视甚至忽略“里子”的升级改造,繁华的新城区也只能是没有灵魂的建筑驱壳。而从老城区人流熙熙攘攘,新城区门可罗雀的现实情况来看。人们对老城区的那种“乡愁”情节也不是新城区的繁华就可以取代的,在笔者老家的农村百姓就有“不到城关镇等于没进城”俗语,四方群众只要进县城办事,都会到老城区转上一圈,享受的就是老城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文化氛围。  

  老城区与新城区最大的反差莫过于小区的环境面貌上,虽然老城区老旧小区的“落后面貌”大多由历史原因形成,但如果在城市文明发展进程中,不能同步加以改造整治,以新的标准完善其管理,势必会影响整个城市的文明。而新建小区,从现在的视角来看,管理规范,小区面貌让人赏心悦目,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这些小区也会“慢慢变老”,因此建设新小区,不忘老小区,将老城区老旧小区的更新改造和各项管理与时代发展同步,应当成为城市发展进步的一部分,在新老城区的发展问题上绝不能“喜新厌旧”。  

  加快城市化建设,在笔者看来,还是应该立足于旧城改造基础上的适当“扩张”,既不能走捷径“重打锣鼓另开张”更不能不切实际的盲目“摊大饼”,这既是对资源的集约化利用,更能节约大笔不必要的财政投入,以腾出更多的资金改善民生和发展基础经济。尤其是对溢满乡愁的城市老家,地方政府更应当本着尊重传统文化的态度予以善待。没有老城区就等于没有了城市老家,居民群众很难从心里对自己的城市产生归属感,新城区再好,也不能忘却居住在城市老家的父母街坊,保留和发展“城市老家”,印证着一个城市发展的足迹,既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必要传承,对现代城市尤其是县城的管理者而言,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作者系天府评论新闻观察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