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时事政治 >> 正文
城市建设莫喜新厌旧
http://www.scol.com.cn(2017-8-5 19:33:41)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张立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建设城市新区本是治理“大城市病”的重要手段。然而,半月谈记者在中西部多地采访发现,一些城市人口规模和资源总量有限的中小县城也热衷于拉开城市框架打造新城区,出现了新版“双城记”,不少地方不仅产生一些“鬼城”,也留下大量后遗症。(8月4日 半月谈)

  新城区“高大上”,老城区“脏乱差”,在一些城市发展中,已经成为一种摆脱不了的建城模式。新“双城记”所体现的,绝不会突显新城的成就,而暴露的是如何对待老城,如何在城市建设上实现平均用力,普惠于民的城市建设观。

  由于老城区空间有限,人口聚集严重,而产业更新、人口聚集,又迫使不少城市发展面临着建新城的发展需求。但在建新城中,却体现出了对新老两个城区的不同态度。

  老城之所以称之为老,只是相较于新城而言。老城的存在,有它的历史文化,有它对城市脉络发展的贡献。倘若忽视老城,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自我弱化或割断城市发展的根本。一味独推新城,只能在新老城市建设中出现严重的失衡。老城在衰败中老去,新城或许在孤芳自赏中狂奔,最终迷失了方向。

  老城之所以被遗忘,原因在于,改造老城的成本巨大,保护历史建筑、老城改造时间,往往属于短期难见效的基础工程,而新城则不然,三五年内,即可立竿见影,体现一个官员的魄力和智慧。而殊不知,如果动员各方力量,对老城进行科学有效的保护和发展,更能反映一名官员的执政水平和执政理念,也更能给城市的持续发展增添前进动力,造福一座城。

  事实上,不少地方在建设新城和老城保护上实现了良好的互补共促,实现了老城仍然熠熠生辉。苏州在新城和旧城保护方面实现了共赢,老城的历史文脉反而成为苏州竞争力所在。江西景德镇市在老城保护和新城建设上实现了互补和有序衔接。老城不再是新城的负担和陪衬,新城也在从老城的养分中升发,这或许是对新城和老城平衡用力的最佳理解。当然,实现这个目标,有赖于所在城市的执政官员们,本着同在一个城市下同享发展成果的观念。

  决定一座城市发展水平的,不是这座城市新城有多么高大上,而是这座城市老城有多大活力。老城衰老,城市便难有长远发展活力。可以想象,当一座城市总在建新城的路上,又总在遗忘旧城中行进,终归会被老城所累,也终归因新城的不断扩张而失去土地、资金等方面的支撑。另一方面,片面推进新城建设,也同样会透支城市土地等方面,使新城活力不足。如此,老城未见新颜,新城先天不足,就成为阻碍城市进一步发展的难题。

  老城新韵增活力,新城有源繁华生。这才是新“双城记”最需要实践的课题。只有落实城市主政者在建设城市中的责任,坚持城市建设规划先行的理念,才能让城市主政者在施政中保持理性,最终实现普惠于城市所有居民的目标。当一座城市的居民骄傲的声称城市悠久的历史和极具活力的新旧城市时,城市的过客和城市的居民,才不至于用分裂的眼光看待这座城,才能享受到城市平衡发展的成果。(作者系天府评论新闻观察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