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网聚蜀语 >> 正文
污染治理,非一个“狠”字不成
http://www.scol.com.cn(2017-7-26 10:47:03)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侯雯雯
作者:印荣生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原先这里的排水口混入了生活污水,现在已经完成了污染源截污。”成都市青羊区城管局水务科负责人张丹告诉记者,截污最直观的效果就是河水变清、不臭了,其中“蛙人”潜入地下管网、查清河道污染症结功不可没。(7月26日《成都商报》)

  进下管网维修,经常用到“蛙人”,于传统意义,他们是“城市肠胃”的清道夫,确保地下管网的畅通。但这些年,由于污水非法排放也打起了“地道战”,发现污水源,成为污水治理的拦路虎。“蛙人”们被赋予了新的任务:追查污水排放源。事实证明,此举是行之有效。青羊区近期就请“蛙人”下井顺污寻源,只用5天时间,就成功“捕获”了8个污染源。追查污染源,就是要有这种“挖地三尺”的死磕劲儿。

  不过,非法现在排污者的手段远非“挖地三尺”所能阻断。比如一些企业,在厂房内挖深井渗透排放;更寻常的暗管排放和故意将污水接入雨水管排放,还有与监管捉迷藏式的“错时排放”,等等。再有排水管网建设的历史欠账较大,地下管网,乱象丛生,仍是一笔糊涂账,有的地方污水厂建了不少,但排放标准并不高,更有甚者,一些污水厂只在检查时生产,检查一结束便马放南山,其结果污水厂成了最大的排污主体。

  而像民众深恶痛绝的土壤、噪声、畜禽养殖等环保薄弱领域,很多都是看得见、闻得到的污染源。

  这些普遍存在的环境污染,一目了然、一闻便知,根本用不着“挖地三尺”去发现,群众的举报,也多半证据在手,但是,问题总是屡禁不止,陷入“治理——反弹——再治理——再污染”的尴尬境地,群众对治理信心不足,政府形象也由此一再受损。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治理上的失之于宽。不讳地说,其中不乏地方保护的色彩。

  如今,防止污染法律法规,日趋完善,昨天,《四川省环境保护条例(修订草案)》在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上提请审议。此次修订对《四川省环境保护条例》作了较大调整,加大了环境违法处罚力度,新增部分处罚条款,修订后的条款数由原来的五十四条增至七十五条,对土壤、噪声、畜禽养殖等环保薄弱领域增加了污染防治规定。

  其中亮点多多,如,环突出部门联动,强化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两法衔接”,环保履职纳入领导干部离任审计;散户养殖污染有人管,划禁养和限养区,综合利用畜禽养殖废弃物;加大噪声污染处罚,中高考期间,在噪声敏感区制噪最高罚5万。较之此前的规定,修订后的条例,显得更严、更“狠”了。

  这些无疑是防治污染的“重器”,接下来,要的是治理的狠劲和韧劲。这就需要各级政府深化环保体制和机制创新,强化对于污水处理需要的认识,履行好公共服务职责,加大治污投入,通过购买专业化服务等途径,不断提高污染防治的效率;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特别是要痛下狠心,重拳打击环境污染违法犯罪和依法依规严厉追责不作为、慢作为者。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现在,在污染防治上,我们已经不缺重器良法,缺的是严格执法等意义上的“善冶”。只要多方合力,依法善治,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就一定能唤回绿水青山,并且让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共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