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铿铿蜀音 >> 正文
让生态与旅游刮起“最炫民族风”
http://www.scol.com.cn(2017-7-27 7:42:12)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郑宗生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7月22日上午,省委书记王东明在西昌主持召开座谈会,研究部署全省民族地区生态环保及全域旅游发展工作。(7月24日《四川日报》)

  生态是旅游的立身之本、发展之基、持续之源。四川民族地区生态资源丰富、发展旅游潜力大,王东明据此提出生态环保和全域旅游举措,必将在甘孜、阿坝、凉山等地刮起“最炫民族风”。

  生态,是四川民族地区最大的资源、最大的优势、最大的品牌之一。把生态和旅游相结合,把资源和产品相对接,把保护和发展相统一,就会创造更多的绿色财富和生态福利。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实施“绿色四川”旅游行动计划,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如果把“绿色四川”比作一幅画卷,那么民族地区的全域旅游是这幅画卷上一朵“盛放的花”。甘孜、阿坝、凉山等民族地区占我省幅员面积的60%,不仅自然风光雄奇壮美,而且民俗风情和民族文化特色浓郁,我省世界级、国家级旅游资源多数分布在民族地区。以甘孜州为例:自2012年发展全域旅游至今,接待游客人数增长1.5倍,年均增长27.26%。可以说,正是由于对生态资源的保护,才使得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红红火火,成为“绿色银行”。

  民族地区是“美丽与贫困”兼容的地方。说起美丽,是因为这里旅游禀赋得天独厚;说起贫困,是因为这里贫困面广、贫困度深。面对这样一个“矛盾体”,四川有清醒的认识,那就是旅游业是民族地区最具潜力、最具优势、最具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和富民产业,是用美丽“战胜”贫困的最好出路。推进民族地区发展,贯穿着两个重大而关键的元素,一个是生态环保,一个是全域旅游。近年来,四川 精心打造“大熊猫、大九寨、大草原、大香格里拉”等知名品牌,直接带动了民族地区大批群众创业就业、增收致富,为进一步推进民族地区生态环保及全域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要按照这次会议要求,一手抓生态环保,一手抓全域旅游,把生态资源变成“富矿”,在合理保护与开发中捧起“金饭碗”。

  旅游是一种情怀的表达。目前,人们的旅游观念正在由单一观光型向休闲体验型转变,四川民族地区的每一个角落,都有可能留下旅游者的足迹。因此,我们不仅要完善“食、住、行、游、购、娱”传统旅游要素,还要培育“商、养、学、闲、情、奇”新兴旅游要素。要坚持全域化规划、全景区建设、全行业融合、全时空打造、全民性参与,坚持增绿与增收并重、造绿与造景并举、绿化与美化并行,大力发展健康养生、休闲娱乐、自助采摘、温泉疗养、户外拓展等新型业态,变“8小时经济”为“24小时经济”,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特色化的优质旅游产品,为人们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特色旅游产品,实现民族地区产业调整升级,带动各族群众脱贫致富,进一步筑牢民族地区和谐稳定的坚实根基。

  生态资源是一个地方的财富,用“金饭碗”形容毫不为过。深入推进旅游开发,就能让美丽产生“经济价值”,从而造福民族地区。数据统计,我省民族地区现有国家A级景区48个,占全省总量的11%,其中5A级景区5个,占全省的42%。我们要乘势而上,大力推动民族地区由“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转变,从一滴水到一条河,从一株草到一棵树,从一块石头到一座山,从一座建筑到一个人,都打造成全域旅游的资源。当然,推进民族地区生态环保及全域旅游发展,要搞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市场变化、对接需求升级,立足实际、因势利导,该怎样发展应区别对待、各有侧重、各具亮点,不能搞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推进旅游业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中高水平供需平衡提升。

  唯有“近者悦”,才能吸引“远者来”。推进生态环保和全域旅游,既是改善民族地区群众生活环境的重要抓手,也是造福一方百姓的必然要求。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的重大判断和战略部署上来,保护和利用好生态资源,努力让民族地区实现旅游收入的“最大化”。(作者系四川在线特约网评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