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川报评论 >> 正文
“精准扶贫”靠脚步精心丈量
http://www.scol.com.cn(2017-5-12 8:58:12)  四川日报    编辑:侯雯雯
作者:周明华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济困扶贫挥雨露,走村串户历山川。陈泽胜,是开江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干部,今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他干扶贫工作,始终有一股使不完的“牛劲”。在媒体的报道中,短短一年时间,他走遍全县227个村(社区),扶贫资料记满厚厚5个笔记本,掌握了贫困村现状、群众愿望等大量信息。他尽职尽责,用脚步丈量着“精准扶贫”的内涵;他对他人严,对自己更严,近年来,经手项目资金超1.5亿元,有人找他要项目、给好处,他都予以拒绝,赢得群众交口称赞。

  许多时候,基层工作难落实、难推进,既难在千头万绪,责重如山,又难在纷繁复杂,盘根错节。要实现精准扶贫,首先就必须摸准实情。实情就像一场战斗的第一手情报,没摸准必然误导作战方向。贫情各地不同,决定了各地脱贫路径千差万别,若不深入下去、找准“痛点”,就会出现“踩点式”的走马观光、“盆景式”的只看不问、“脱节式”的回避落实;民情千差万别,民声千言万语,若非细致观察、认真分析、庖丁解牛、全面落实,自然就成了“政策虽大而全,此处却水土不服”……凡此种种,皆属忘记了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的初心。

  一些地方出现此类问题,归根到底在于一些部门、干部畏前怕后、瞻前顾后,甚至抱着“拖一阵是一阵,拖过这阵就撤兵”的想法。具体表现为“坐着小车转、隔着玻璃看,临走说声‘好好干’,什么事也没办”。如此飘在空中的工作作风,要号准当地人民群众的贫情、贫因,谈何容易。当全面深化改革的四梁八柱已搭建,脱贫攻坚的冲锋号已吹响,尤需大量扶贫干部特别是一线干部,进一步摸底调研,号准贫困之脉,从而为政策决策提供准确信息,为进一步践行落实扶贫工作夯基筑石。

  毋庸讳言,一段时间以来,贫困居民底数不清、扶贫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等问题在局地一直存在。为了更好解决脱贫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科学谋划好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并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坚定不移打赢脱贫攻坚战,鲜明指出“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绣花”二字,既语重心长,又意旨深远,正激励我们狠下功夫、努力践行。

  绣花功并非“取巧活”,而是强调重在务实,久久为功、绵绵用力,紧紧把握“精准”二字。不用说,“精准”来自广大干部的一双双脚步,用脚步进村入户去丈量,掌握第一手信息,急民之所急,思民之所思。了解乡情村情户情,从而因地制宜,真正做到精准施策,找准产业扶贫的着力点,阻断每一村每一户潜在返贫的路径。并将制定的政策带到贫困户中间去实地检验,录好百姓的回馈原声,做好调研分析报告,及时呈达相关部门,为下一步政策制定和落实提供依据。凡此种种,无一不要求广大扶贫干部迈开脚步、沉下身子、深入乡里。

  惟其艰难,更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战,潜藏着林林总总的险滩暗礁,我们必须攻坚克难,迎难而上。陈泽胜同志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开江县的扶贫工作,就是身体力行地践行如何做一名群众满意的合格党员。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脚往群众家,就没有攻不克的堡垒,没有跨不过的障碍。继续深入实际,巩固脱贫成果,拓展产业扶贫路径,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让“留得住的幸福”成为社会永久的风景。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