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网聚蜀语 >> 正文
补齐“短板”,“实干”走出脱贫路
http://www.scol.com.cn(2017-5-22 7:39:24)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何竹梅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四川省合江县的石堰村原来是贫困村,有贫困户130户364人。五年来,石堰村在各级政府脱贫攻坚好政策的支持下,补齐发展短板,打造产业亮点,靠实干从贫困村名单中退出,村民生活发生巨大改变。(5月20日 中国青年网)

  作为今年成功退出贫困村名单的四川省合江县石堰村,与大西南其他诸多贫困村一样,受交通、产业诸多因素的影响,一百多户村民始终徘徊在贫困线上。自党中央号召脱贫攻坚以来,这个以前并不起眼的贫困山村不再沉睡。一个普通的乡村之所以能引起中央电视台的关注,一个重要的因素恐怕就是这群“泥腿子”靠着党的好政策,靠着各级政府的好领导,靠着自己的实干精神,走出了一条“找准短板——补齐短板——发展产业”的“实干”脱贫之路,与那些所谓的现金脱贫、数字脱贫形成鲜明的对比。

  “短板”虽说在一个木桶中可能只有一块,但整个木桶的容量就被限制了,不补齐那块“短板”,其他“长板”的作用就无从发挥。其实,许多的贫困地区,自然资源、旅游资源等还是挺丰富的,但由于“交通”这一块“短板”,就让其他优势“养在深闺”。合江县的石堰村就是一个典型的“短板”村。五年前,他们虽说凭着勤劳的双手越过了温饱线,但贫困户依旧一百多户。在这场攻坚战之初,他们首先是找到“短板”。通过实地调研,认真分析,找到了“用水难、用电难、通讯难”这三大“短板”,长期制约着这里的经济发展。

  找准了“短板”,仅仅是工作的第一步,不补齐“短板”,想来个“跨越”式发展,那是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的。为此,合江县石堰村没有急着搞项目,而是整合扶贫资金,先改造以前所修的泥结碎石路,并打通每个院坝的公路,统一进行水泥硬化,形成“一条条水泥公路连接着绿树山林、大小院坝”的交通格局。接着打造全村的自来水工程,彻底结束村民饮用稻田水的历史。这两块“短板”补齐,通讯难基本可以迎刃而解。这些基础设施完善了,再针对每户的致贫原因进行各个击破,就不再是纸上谈兵。

  交通方便了,饮水不难了,通讯畅通了,就等着“发财”了。为此,石堰村因地制宜,瞄准了“地处长江、赤水河交汇处,日照充足”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经多方调研,决定以发展荔枝为主导产业,给“穷根”来个釜底抽薪。因为这里的地理环境十分适合荔枝的成长,只要栽下去,管理技术跟得上,那就是一颗“摇钱树”,一百年以后依然挂果且质量不减。这样的扶贫之路,相对于之前曾报道的不顾环境,不作调研,不补“短板”而盲目地将扶贫资金用于给困难户送“羊”的扶贫方式,就明白了什么才叫“挖穷根”。

  脱贫攻坚,治标更要治本。这是一场利国利民,有着划时代意义的“战斗”,而不是一场流于形式的“运动”。合江县石堰村的脱贫模式,是广大西南山区脱贫的一个“样板”。倒不是说大家都要去种荔枝,而是要学习他们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先完善基础设施补齐“短板”,再从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入手,高瞻远瞩地着力打造产业亮点。这样从“实干”中走出的路子,才能从根子上脱贫,才不会反弹。这就跟作战一样,唯有战略战术正确了,才占得了山头,冲得出血路,走得向成功!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