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铿铿蜀音 >> 正文
用实干铸就治蜀兴川的法治坐标
http://www.scol.com.cn(2017-5-19 14:51:55)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张闲语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五年来,四川把依法治省作为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和关键性工程来抓,坚持依法治省、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四川、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把治蜀兴川各项事业纳入法治化轨道,“治蜀兴川重在厉行法治”已经成为四川干部群众的共识,全社会法治氛围更加浓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良序总体形成。(5月19日《四川日报》)

  全面依法治国作为“四个全面”的立柱之一,不仅为中国改革发展确立了法治导航,而且注入了强大的法治力量。法治与改革作为鸟之双翼,车之双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四川之所以能够在过去五年在改革发展上实现大跨越,关键就在于在实干中铸就了一个鲜明的法治坐标,在这个坐标体系下,治蜀兴川展示出了生动图景。

  法治思维是前提。治蜀兴川重在厉行法治,厉行法治必须要法治思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改革发展中,在日常工作中首先要有科学的法治思维,才能让改革发展步入法治轨道。各地发展情势不同,群众素质不一,因此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过程中就必须吃透本地实情。

  从治蜀兴川重在厉行法治的提出,到《四川省依法治省纲要》、《中共四川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入推进依法治省的决定》的出台,从《四川省依法治省指标体系》、《四川省依法治省评价标准(试行)》《四川省法治建设状况评估办法(试行)》等的施行,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推进格局的形成。

  在这些法治目标、法治标准、法治机制中,都集中体现了四川登高望远的法治思维。四川既看到了法治进程的短板,也看到了法治四川的长处。从省级层面对依法治省进行高点谋划,将法治思维贯穿到治蜀兴川的各项具体工作,让四川法治有了大框架,有了大筋骨。

  法治抓手是关键。依法治省关键在治,而治理有关键在人。要制度规定和条文发挥作用,关键看执行的干部和被执行的对象。四川“抓两头”的办法可谓的抓住了牛鼻子。

  一是“抓上头”。也就是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四川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抓住领导干部“关键少数”全面深入推进依法治省工作落实的意见》,对领导干部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等作出16条刚性规定。据统计,五年来,四川全省累计开展领导干部会前学法12万余场次,累计组织县(处)级以上干部参加法律知识考试20万余人次。在领导干部的带头示范下,一级做给一级看,依法治省工作开创了新局面。

  二是“抓下头”。依法治省关键要有民意基础,要让群众认可并拥护,这样才能让法治落地生根。编制《三年行动纲要》,对法律“七进”分年度确立任务、提出要求,明确路线图和时间表。有针对性地编写普法教材,民族地区还编写了“双语”教材和读物。深入开展基层法治示范创建活动,分别对县、乡、村等9个方面明确了创建要求。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护法在四川逐渐成为广大群众的共同追求。

  法治服务是目的。法治不是空洞的条文,而是充满温暖的保障。厉行法治的目的是为了治蜀兴川,是为了促进工作、保障民生。从《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到修订《四川省村民委员会选举条例》等45件法规规章,废止《四川省文化市场管理条例》等27件法规规章。从赋予设区市地方立法权的承接行使,到制定实施《四川省灰霾污染防治办法》。

  从《关于“两年内基本解决执行难”的工作意见》在全国的率先出台,到法治四川建设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效。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四川法治良序总体形成。四川依法治省都始终做到了服务中心大局,为“两个跨越”筑起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依靠依法治省,四川迈出了治蜀兴川的新步伐。在各种机遇叠加的情况下,四川要开启再一个五年发展历程,就必须继续沿着这个法治坐标奋力前行,并用实干去书写美丽中国梦的四川篇章。(作者系四川在线特约网评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