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铿铿蜀音 >> 正文
农业品牌以“公”带“私”闪亮点
http://www.scol.com.cn(2017-5-11 7:37:44)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郑宗生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近年来,依托已有的农业基础和特色条件,川东北经济区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创新农业生产方式,打造农产品知名品牌,奏响田园乡村改革交响曲。(5月10日《四川日报》)

  品牌化,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川东北经济区农业发展之所以如火如荼,品牌化建设功不可没,其中:区域公用品牌战略,带动了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可谓是以“公”带“私”,让广大农户“共享”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成果。

  发展区域公用品牌,不仅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还能让世人了解各地特色优势产业,为自身贴上独一无二的标签。在国际上,采用区域品牌类型创建农产品品牌、发展区域产品销售、提高区域形象的成功例子较多,如美国的艾达华土豆品牌、中国台湾地区的台湾好米等等。而在国内,实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战略、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发展的成功案例,不胜枚举。如浙江“丽水山耕”、川内“大凉山”、“遂宁鲜”等区域公用品牌在短期内实现农产品溢价20~30%,带动了农业产业大发展。

  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是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催化剂。2017年是农业部确定的“农业品牌推进年”,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是重点。实践表明,区域公用品牌集结资源,助力区域农产品闯市、帮扶农企产品创牌,是区域农产品品牌化的有效抓手。就拿川东北经济区来说,过去,特色农产品虽然品质好,但牌子众多,能叫响的少。小打小闹,好产品卖不上好价钱。产业发展缺乏核心竞争力,也难以满足消费需求的变化。如今,广元、巴中等地着力打造的综合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比如巴中的“巴食巴适”品牌、广元的“广元七绝”品牌,打开了一片市场,解决了农户单打独斗、卖不出去好价钱的问题,形成了“抱团”发展优势。

  没有产不出的产品,只有卖不出的商品。市场经济下,靠弱小的单个主体去打响品牌实在是太难了,人力、财力、物力,样样都缺。所以实施品牌化,不仅仅要引导生产主体创品牌,更需要政府直接参与创品牌。我们看到:广元、巴中着力构建“市域农业公用品牌+县域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自主品牌”三级品牌体系,以“母鸡带小鸡”的方式,实现子品牌产品溢价,走活扩大农产品有效供给之路。近三年来“巴食巴适”在重庆、西安、上海、北京等地的上百场推介活动中,已签订数十亿元的购销合作协议。“广元产”的土鸡、茶叶、核桃、猕猴桃等特色农产品抱团发展。其中,苍溪红心猕猴桃已销往美国、新西兰等多个国家。

  农业区域公用品牌不仅让产品销售如虎添翼,而且实现了意想不到的产品溢价,为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借鉴。放眼整个四川,农业区域公用品牌正在巴蜀大地次第开花。比如:成都重点打造市级公用品牌“天府源”,目前 “蒲江猕猴桃”“蒲江雀舌”“蒲江丑柑”三大区域品牌,正在中央级媒体及双流机场的广告牌上轮番亮相;资阳的“资味”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备受青睐;南充市西充县的蔬菜,因品牌响亮而远销深圳、香港和澳门。让我们看到了一条可具推广的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道路。

  品牌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就是市场号召力。一个个区域公用品牌做大做强了,四川的农产品品牌建设就能上一个台阶。我们相信,随着四川区域公用品牌逐步做大做强,一定有更多的农产品像阳澄湖大闸蟹、西湖龙井、普洱茶一样,享誉四方,有口皆碑。(作者系四川在线特约网评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