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铿铿蜀音 >> 正文
瞰成都:城市与农村“两全其美”
http://www.scol.com.cn(2017-5-6 9:21:44)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侯雯雯
作者:郑宗生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5月4日上午,在成都市郫都区三道堰镇青杠树村景区内,来自全国各地40余家主流新媒体记者们纷纷航拍、360度全景镜头记录下这一美景。三道堰镇青杠树村新农村综合体仅仅是成都市运用统筹城乡改革的思路和办法,建设城乡统筹示范城市,城乡协调发展一个缩影。(5月4日四川在线)

  既有现代城市印记,又不失乡村恬淡野趣,成都的美在于城乡融合,展现出现代城市与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如果说“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那么,今日之成都,就是“协调让城乡更美好”。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建设富裕美丽幸福成都,要坚持城乡统筹,在增强发展协调性中,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成都特色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近年来,成都市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摒弃了过去带来诸多弊端的“大集中”模式,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别具一格”的道路: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顺应了新型城镇化规律,在梯度转移人口的基础上,以都市现代农业为支撑,集成运用统筹城乡改革成果,既使田园风光更加亮丽,留住了乡愁、富裕了乡亲,与主城区大都市风貌交相辉映,展示着别样的魅力。

  建设宜居乡村,不能简单地把城市的建设模式搬到农村,而是要保留乡村特色和田园风光,让城市更像城市,农村更像农村。正是考虑到农村与城市的差异性,成都将“小组微生”作为统筹城乡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作为保持农村特色、传承耕读文明的重要载体全域推进,不仅得到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也对这一时代命题进行了有益探索,受到中农办、农业部的充分肯定。这就是城与乡、城与乡里的人、自然融为一体的形态,更是一种充满着融洽、调和的新型城乡形态。

  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如何避免新农村建设复制城市模式?如何既保有绿水青山又让其成为金山银山?如何让乡土系住乡愁、让人们记住乡愁?这是一个宏大的时代命题。近年来,成都已建成形态优美、配套完善、产村相融的“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186个,总投资71亿元,超过2.63万户、约8.4万人入住新居。在这里,住着两层小楼房,水电讯天然气全通,条件不比城里差,看得见山,望得见水,房前屋后有自己的果树、菜园,乡土味依旧,很巴适。这正是成都按照形态、业态、文态、生态“四态合一”理念,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升级版”。

  城乡一体并不是城乡一致。新村建设极易受城市建设影响,农村形态更易被城市形态取代。成都是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特大中心城市,既要消弭城乡差距,又要故园依旧,怎么办?这就要求:一方面使农民生产生活得到便利,另一方面要让田园风貌得到保持,更不能让农村和城镇功能性差别被消除,这才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而在实践中,成都努力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让广大农民真正感受到改革创新带来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是加快建设城乡统筹示范城市的重要举措,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增添了一抹亮色。

  城市与农村不应该是分裂的,而应该是融合的。至于怎样融合,成都已经做出了“示范”,而主流媒体“瞰成都”也给予了肯定,这种肯定用一句话概括,或许就是:城市与农村“两全其美”。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