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网聚蜀语 >> 正文
“打火夹”无人传承 匠心追求不可丢
http://www.scol.com.cn(2017-4-21 7:59:12)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朱永华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最近,一段理发师火钳烫发的视频火了,视频的主角是74岁的理发师王维美大爷。一把烧红的火钳,在水中浸一下,然后在头发上翻滚。这是上世纪80年代以前很流行的一种烫发方式——“打火夹”。在绵阳市三台县金石镇,74岁的王维美大爷还坚守着这门传统手艺,生意仍然红火,前来“打火夹”烫发的人络绎不绝。让老人有所担忧的是,这门技术,无人继承,即将消失(据4月20日《成都商报》)。  

  视频中的“打火夹”,对于笔者这样50岁以上年龄的人记忆犹新,笔者小时候在乡下,走乡串户挑着担子“剃头匠”,几乎都会这种手艺,热衷享受这种服务的也多是村里比较“讲究”的中老年和妇女,对于很多年轻人和孩子往往只是觉得好奇“有意思”,并不会真的愿意尝试,别看火钳被烧的发红,在头顶上上下左右翻飞,因为“理发匠”技艺娴熟,对接受服务的理发者基本不会有任何危险和伤害,尤其是在冬天,一番打理下来,接受服务者不但发型溜光整齐,更能从头到脚感到暖和。  

  相比起时尚年轻人对发型的多样追求,上了年纪的中老年人对发型的要求,往往比较简单,无非可就在体现庄重沉稳的同时,图一个清爽整齐。但就是这么看似非常简单的“剃头”,如今却也成了不少中老年人难以满足的烦心事,很多中老年男性都有体会,无论小区门口还是大街小巷,美发厅不但到处都是,而且一家比一家炫丽考究,殿堂里年轻的男女“美发师”,也是时尚靓丽,但能够拿得起“剃头推子”真正会给顾客理发的却没有几个,笔者自从进入中年之后,每每需要理发的时候都会感到“闹心”,把小区门口美发厅一个一个体验一遍,居然没有一家让自己满意,要么是干脆以“不剃头”被拒绝,要么就是“太时尚”,就没有一个“美发师”能规规矩矩剃头理发。  

  小店不行咱去大店,但笔者真心觉得美发厅的档次只是跟收费价格成正比,同样没有几个真正的“理发匠”。记得有一次,笔者坐下之后,理发师小伙腰间系着全套理发装备,坐在活动圆凳上,在笔者头上剪刀梳子龙飞凤舞一番,最后给笔者整出一个十足的“妖怪头”,当笔者提出能否剃成整整齐齐的“中年头”时,小伙子居然非常尴尬的表示“不会剃头”。视频中这位74岁大爷的“打火夹”,虽然工具和方式都非常原始,却展现出高超的理发技能。现在的理发师,过去都被称为“理发匠”,尽管职业尊严并不如现在所谓“美发师”这般高大上,但据说做学徒也需要三年,而且在坊间能够被四邻八乡认可的“理发匠”更需要数年的职场修行。同样的“理发匠”,有的回头客都做不过来,有的却是无人问津。  

  别看一个不起眼的“理发匠”,不但每个人一生都不能离开,更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外表现象,之所以能够被称之为“匠”,正是因为其职业技能的精巧和无止境,从王维美大爷娴熟的“打火夹”技艺就可以看出,没有潜心刻苦的专研和长期实践,绝不可能这般随心所意运用自如,尤其是从最后打理出来的发型和顾客满意的神情中就足以看出,浓缩精湛技艺的“产品”,非但让很多现代所谓美发师甚至浮躁的先进科技相形见绌,更彰显出匠心技艺的价值所在,这段视频走红,人们追捧并惊叹老理发师的“打火夹”,正是对其匠心技能的敬佩和被其所折服。其实,现代科技可以将劳动效率无限提升,但绝对不能取代匠心的价值,相反,只有将匠心精神融入现代科技之中,才能发挥出1+1=∞的效果,理发服务如此,其他生产制造行业同样如此。“打火夹”可以“失传”,“匠心精神”不但需要传承,更需要发扬光大。(作者系天府评论新闻观察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