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文化教育 >> 正文
别用异样的眼光看待“范雨素”
http://www.scol.com.cn(2017-4-30 7:35:45)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程振伟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近日,一篇名为《我是范雨素》文章突然刷爆朋友圈,并在微信端迅速收获“10万+”的阅读量。文章作者范雨素是一位女性农民工,也是一位文学爱好者。她在文中记叙了自己及家庭十多年来的经历。成为网红之后,自称有“社交恐惧症”的范雨素很不适应,据称躲了起来。而媒体和网民不依不饶,“寻找范雨素”“讨论范雨素”引起广泛围观。

  有人把范雨素称为“又一个余秀华”。同为文学爱好者,两者只怕谁也不愿拿自己与对方对比。如果说有相似之处,那也是在中国农民工特别是社会底层长期话语权缺失的当下,二者“出乎意料”地引起社会关注,他们所代表的群体因为长期被忽视,因此所产生的新鲜感和故事性,足以让主流话语兴奋。

  改革开放带来社会结构深度洗牌,城镇化让农民日益边缘化,中国农民在主流话语中的“形象”日益模糊。这是一个被长期漠视的群体,所以每当“现象级的余秀华、范雨素”出现,社会不知如何面对。所以近来关于范雨素的报道,除了关于她的行踪、家庭生活,还有人拿“余秀华范雨素互相眼中的对方”挑事,更有人说范雨素的走红有幕后推手,这些讨论都没多少意义。更应关注的是,范雨素所代表的群体,他们的生活特别是精神生活,有没有受到尊重。

  我不赞成自媒体上“范雨素写得很一般,只是城里人太缺农家乐”的说法。那篇让她走红的《我是范雨素》,是不是文学作品并不重要。物质生活时代,还有多少人能关注纯粹的精神生活?还有多少人对自己和身边人的生活状态,有较为自觉的认识?毕竟被生活所累的人,精神上麻木变异比比皆是。在物质生活上,范雨素或是匮乏的,但说出“活着就要做点和吃饭无关的事。满足一下自己的精神欲望”的人,在精神生活上不见得比你我贫瘠。

  虽然身上有“农民工”“社会底层”的影子,但范雨素提供了当下一个普适意义上“社会人”的存在可能性。身边有不公平现象,受到各种力量挤压,随时与高于自身层面的人接触,但通过阅读、思考,保持精神的独立,在较为清醒的认识中保持一份“精神的自尊”。我们都知道,当弱势群体有了“底层心态”,动辄产生抱怨愤怒情绪,这是社会产生不稳定的心理渊源。而范雨素自有另一种情绪消解,她说“我碰到每一个和我一样的弱者,就向他们传递爱和尊严。拥抱每一个身体有残疾的流浪者;拥抱每一个精神有问题的病患者。”作为一名在北京打拼的女性农民工,她无亲无靠,但通过培养女儿的阅读兴趣,她让女儿跻身“年薪九万”的白领阶层,她的挣扎或者说努力,也不是全无用处。

  高晓松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歌和远方”,抒发的是已经解决生存问题的社会中产的小资情调。范雨素则是面临苟且乃至真正生存问题下,仍然能守住精神世界的一片清明。你我或没有范雨素的生存焦虑,但肯定有范雨素的精神困惑。换句话说你我都是 “范雨素”,她提供了面对苟且生活的另一种可能。目前媒体不知如何解读范雨素,多是带着俯视眼光的私生活猎奇,还希望媒体像范雨素平视生活一样,别用异样眼光看待这个活的很真实的人,别止于消费这个所谓“农民工文学代言人”,真正要做的是——给予“范雨素们”应有的物质和精神尊严。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