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铿铿蜀音 >> 正文
踏着英雄足迹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http://www.scol.com.cn(2017-4-5 7:36:44)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刘天放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脱贫攻坚,是习近平总书记最深的牵挂。2015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四大片区”成为四川省脱贫攻坚、精准扶贫主战场。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开局之年,四川省交出令人振奋的成绩单:2016年,全省5个贫困县摘帽、2437个贫困村脱贫,减贫107.8万人,其中“四大片区”减贫67.5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11.5%下降到4.3%,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但同时,有这样一份沉甸甸的名单。在这场扶贫攻坚战中,去年1年,四川省27名干部殉职,50多名干部受伤……(4月4日《四川日报》转新华社)

  清明时节,当我们缅怀先祖、故人的时候,也千万不要忘记那些为了广大群众脱贫致富而付出心血甚至生命的扶贫人员。新华社的这篇报道,就为我们展示了在以往为打赢脱贫攻坚中,四川的扶贫勇士们那些值得大书特写的感人事迹。这说明四川在脱贫攻坚上的巨大成绩,同时也证明,四川与其他省市一样,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上,确实用尽了心血。那一份份沉甸甸的殉职者、受伤者的名单,承载的不仅是四川脱贫攻坚的硕果,更是令人缅怀的一份份扶贫工作者的优秀答卷。

  是的,要想在脱贫攻坚中做出成绩,就需要战胜各种困难。四川的贫困村和贫困县,大都在偏远的山区,那里地势复杂,山高地险,高寒荒凉,仅是路途就会使不少人望而却步。但这些扶贫人员,不管是领导干部,还是基层工作人员,都表现出了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为他们知道,脱贫攻坚事关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是党中央给各地下达的“军令状”,来不得半点的疏忽。他们牢记使命,不畏困难,为了党的事业,为了群众的利益不惜舍小家顾大家,这怎能不能令人们对他们心生敬仰,无限地缅怀?

  而扶贫之困,还在于每个脱贫的地方,各自的条件很不一样,有的缺乏资金,有的缺乏精神,有的缺乏点子,有的缺乏科技,有的是由于找不到脱贫致富的好办法,这就不仅需要在体能上用力,还要在智力上操心。面对困难,扶贫干部不但没有退宿,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积极想措施、找办法。动力就来源于对人民群众奔小康的执着,对党的事业高度的责任心。这些扶贫人员都处在一线,一干就是多年,他们一村一村地扶、一户一户地对接,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以至于有些扶贫人员积劳成疾,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

  人们不会忘记,被村民称为“他太‘亡命’(玩命)了”的广安市岳池县马家村当党支部书记张秀代,他那句“不脱贫,把我的脑壳砍下来当夜壶”令人感到气吞山河!当了30多年南充市顺庆区大林镇李家坝村村支书的李和林,他那句“党的威信树不树得起,就要看村民的腰包鼓不鼓得起”,不知唤起了多少人为之行动。造桥、修路、凿井,“与其躺着等死,不如多做点事”,表达了扶贫干部高尚的情怀。还有脱贫攻坚中的那些年轻身影,如聂帅和梁恩宇这两位最年轻的共青团员。他们才22岁,就把年轻的生命献给了扶贫事业……

  去年,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和指挥下,全省的脱贫攻坚战首战告捷,使不少贫困村摘帽脱贫,让很多贫苦户过上了好日子。然而,2020年带领380万贫困群众走出贫困,叩开同步全面小康大门,不落下一个民族、一户老乡,是四川的庄严承诺。四川在2017的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很明确,即努力实现16个贫困县、3700个贫困村、105万贫困人口脱贫摘帽退出,这是何等艰巨的任务!而有那么多扶贫干部、普通工作人员做出了榜样。我们唯有沿着他们的足迹不忘初心,继续前行,最终实现全面小康,才能告慰那些牺牲的勇士,这也是他们生前最大的愿望。(作者系四川在线特约网评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