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理论思考 >> 正文
让“绿富美”成为时代价值标签
http://www.scol.com.cn(2017-3-29 8:20:39)  四川日报    编辑:侯雯雯
作者:王付永 张雨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嘉宾:刘志彪 南京大学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柴剑锋 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

  主持人 本报评论员 王付永 张雨

  编者按

  今年全国两会,“生态”与“环境”再次成为高频热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日前也印发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生态问题,得到了中央和地方的高度关注,这背后反映出怎样的发展逻辑,《办法》的出台又将会带来何种改变,本次专论邀请专家进行聚焦。

  生态问题突出是不平衡发展的反映

  主持人:生态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一个突出问题,这当中有什么深层次原因?

  刘志彪: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追求的价值。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有相似之处。现在“白富美”是一个流行网络用词,指的是皮肤好,经济实力强,人长得漂亮,有气质,这样的人可谓人皆喜欢。然而如果在经济条件普遍不好的情况下,富就可能意味着美,白的要求退居其次。当大家经济生活水平都提高之后,标准也自然提高,仅仅富了还不行,还要白才能符合人们的胃口。社会发展也是这样,在一段时间内,吃穿住行都是问题的时候,财富的增长就成为必须。当物质生活满足之后,人们在生态环境上的更高要求则成为必然,“绿富美”就成了人们的价值标准。当现实生态环境和人们的价值标准发生冲突,生态环境问题自然就会进入人们的视野。绿色发展理念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可见在“绿富美”之中,“绿”的价值被放在一个何等重要的位置。

  量化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与考核迫在眉睫

  主持人:《办法》的出台可以说是在制度层面确保绿色发展理念落实的一次努力,请谈一下建立该制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柴剑锋: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其建设水平取决于制度保障能力。自党的十七大正式提出生态文明,十八大上升为五位一体的国家战略,之后党中央和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但总体上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群众的期待有较大差距。《办法》出台,从制度层面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估,形成可度量、可操作的刚性约束,与已出台制度形成合力,对深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

  目前国内局部地方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由生态问题引发的群体事件也居高不下。前段时间雾霾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以我省为例,除三州外,包括成都在内的各市均遭遇了跨年雾霾,雾霾引发的紧张、焦虑、病患也悄然出现。这说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多次对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工作提出明确要求,细化、实化、量化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评价与考核,已迫在眉睫。

  主持人:《办法》将对我国生态环境治理产生哪些促进?

  柴剑锋:一是有助于全面衡量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将环境治理融入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全过程各方面,加以系统解决。《办法》以资源环境生态领域有关专项考核为基础,以绿色发展指标体系为参照,评价包括环境治理在内的多方面要素。将环境治理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视野中,可以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单线思维,有效协调发展与保护的冲突,更加全面地支撑美丽中国的建设。二是有助于引导地方政府形成正确的政绩观。《办法》通过督促各级政府自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动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和各项政策措施落地,为确保实现2020年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提供最根本的制度保障。三是有助于鼓励社会广泛参与。社会生态环境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引导,更需要社会参与。《办法》在推动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强化生态保护、支撑绿色发展等方  主持人:《办法》明确考核要突出公众的获得感,可谓一大亮点,如何体现公众在生态环境中的获得感?

  刘志彪:我认为亮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把绿色惠民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办法》充分贯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成效需要“金杯银杯”,更需要百姓的口碑;评价更加全面客观准确。《办法》将环境治理、增长质量等客观指标与公众满意度的主观感受有机结合,并在指标设计中提高了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程度等反映人民群众获得感指标的权重;推动更广泛的生态参与。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生态文明建设人人有责,公众从自身做起、从细节做起,规划绿色人生,开展绿色出行,践行绿色消费,实现生活方式绿色化。此外,积极参与生态监督,与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形成互动,这不仅是公众的权利也应是公众的义务。

  主持人:《办法》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实行党政同责,地方党委和政府领导成员生态文明建设一岗双责,考核结果作为党政领导奖惩任免依据,这是基于什么样的考量?

  柴剑锋:一方面,可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制度体系。针对以往制度多为约束型制度,本《办法》明确惩奖并重。《办法》出台有助于切实发挥制度红利,落实地方党委和政府领导班子成员生态文明建设责任,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另一方面,可落细落小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办法。本《办法》出台前,《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已经明确了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党政干部一岗双责,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本《办法》围绕中央部署,对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的方式、主体、对象、内容、时间及结果应用、组织协调、能力保障等进行制度规范,考核更加清晰,更具操作性,也更能发挥评价考核“指挥棒”的作用。

  生态资源富集地区发展经济也要基于市场导向

  主持人:“绿富美”之中,绿代表着绿色和生态,对一个地区来说,指向就是生态资源丰富。那么,当一个地区有了丰富的生态资源,在向富的转化过程中,应坚持什么导向?

  刘志彪:说起“白富美”,白和富之间实际上也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因果关系,白的人往往更容易致富,因为,白本身也是一种资源;人在致富之后,美起来的手段也会更多,也更容易。同理,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金山银山也是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这种“绿”和“富”之间也同样存在这种内在的关系。绿也是一种资源和致富的手段,其本身也是一种竞争力;而富起来之后,会有更多的物质基础让水更绿,让山更青。这充分说明,要生态,也要发展,生态和发展并不矛盾。应该注意的问题是,生态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经济也要基于市场导向。依据产业定位的资源优势理论,那些拥有生态资源优势的地区,似乎进行产业定位并不是一个什么问题。可以直接想象的是,那些地区适合发展“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态产品加工业,或与旅游休闲业相关的服务产业。不过我们在实践中可以观察到,当今世界上拥有丰富资源的地区,都容易陷入资源的魔咒和发展的陷阱;而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往往都是资源的贫瘠地区,在工业化过程中它们往往发展的都是深度加工类产业,或密集地利用了人力资本、技术资本和知识资本的现代服务业。

  由此看来,依据资源优势进行产业定位,对于那些拥有生态资源优势的地区来说,是有缺陷的。搞不好,那些地区很容易陷入“富饶的贫困”的怪圈。究其原因,是因为当今经济竞争的基础在于知识、技术和人力,而不完全在于谁拥有资源。资源只有经过深度加工,才能提高附加价值。简单地出卖资源,往往只会形成畸形的产业结构,导致资源依赖性的财政体系。所以,在绿色发展中,我们不能仅仅依据现有的资源优势来给城市和产业进行定位,而要依托资源背景,结合各地实际来给相关产业的发展提出定位。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