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文化教育 >> 正文
能否让学生也能参与教材争议的讨论
http://www.scol.com.cn(2017-3-23 8:05:09)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寇军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近期,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教材《爱迪生救妈妈》等课文因真实性存疑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对此,人民教育出版社日前回应称,新版教材不再选用有争议的文章。(3月22日新华网)  

  另外一只靴子终于掉下来了,引发争议的《爱迪生救妈妈》故事之类的文章从此要退出教材了。话说回来,学过了《爱迪生救妈妈》故事的学生,到底会不会因此被“贻误终生”,可能没那么严重。可见,教材也不过是学习启蒙者的一本读物,其中即使存在瑕疵,终将会被个人知识体系中的另外部分所消解。  

  当然,如果可以编出体系结构合理、内容选材精当的教材来,肯定是学生之福,也是教育专家的责任所在。然而,“金无足赤”,编写教材也难免存在思虑不周之处,如何来面对这些问题,进而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形成一整套由多方参与的机制,恐怕才是教材编写、使用需要更为坚持的一个原则。为了维持教材的权威性,具有教育教学专业能力的专家学者们是重要的“把关人”,同时不要把第一线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排除在外,两相结合,教材里的争议势必会大大减少。  

  问题是,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们角色何在呢?虽然学生们的心智可能还够不上“批判”教材的程度,但是,他们毕竟也有发声的权力,更何况“小孩子”的言无不尽、童言无忌,有时候根本不用“火眼金睛”,单凭一颗质朴的童心就点明了皇帝新装的虚幻,难道不正是说明学生天马行空的观察力也有值得关注的珍贵价值吗?  

  再者,《爱迪生救妈妈》的故事之所以被弃用,主要原因是社会上日益成熟的批判性思维发挥了作用,教材编写者没有固执己见,虚心接受了质疑,很好地体现了“不唯书、不唯上”的理性态度。假如能让学生了解这样的过程,甚至让学生也对此发表自己的看法,岂不是更能展现出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吗?给予学生一定的参与空间,宽容地看待学生的“奇谈怪论”,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增强了学生自主思考的动力,恰恰是回归基础教育的根本。  

  教材不是一句话顶一万句的“红宝书”,有争议不要紧,如何处理争议的态度和方式,才是至关重要的关键。不用担心学生无法正确把握教材中的争议,害怕学生知道了争议会引起思想上的混乱,只要教师以及关心学生成长的力量,能够坦诚地表达意见,彼此之间针锋相对却能各抒己见,学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加上老师的有效引导,自然而然会获得更加全面的认知,实在没有必要把教材中的争议捂着盖着,学生能上一堂处理争议、解决问题的“大课”,也算是一种别样的学习经历。  

  千年前的孟子有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况且一本有争议的教材,又怎么能让学生无所知晓其中争议的所以然呢?不如放开来让学生的思维信马由缰地跑一跑,把教材中曾经出现的争议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再就此别过那个聪明可爱的小爱迪生吧。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