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理论思考 >> 正文
好习惯好风气特殊价值在哪里
http://www.scol.com.cn(2017-2-17 8:57:55)  四川日报    编辑:侯雯雯
作者:王付永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编者按:

  国家确定“十三五”时期脱贫攻坚的目标是“两不愁、三保障”,即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在此基础上,四川针对省情实际,提出了要让贫困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目标,被誉为脱贫攻坚的升级版和“新脱贫观”。其中,“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特殊价值在哪里,构建脱贫攻坚长效机制的基点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站在文化的高度来审视脱贫等等,本期时势专论邀请专家进行讨论。

  嘉宾:

  陈建奇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世界经济室副主任

  麻尧宾 四川大学教授主持人

  本报评论员王付永

  “四个好”构成脱贫攻坚升级版

  主持人:在脱贫目标的设计上,国家提出了“两不愁、三保障”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四川立足本省历史发展、文明进程和具体省情等,又提出了“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脱贫目标,这是基于什么样的政策考量?

  麻尧宾:“两不愁、三保障”,是国家对于脱贫的基本要求,各省各地都应根据各自具体情况提出具体的目标方案。“四个好”的目标中,“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提出,可谓是触及了贫困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因为贫困的表象虽然是缺衣少食,但是贫困的发生绝不仅于此。寄生在贫困群众思想深处的不良习惯和风气,既是贫困土壤上滋生的影响群众生活的 “细菌”,也可能继续侵蚀那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如此看来,将不良习惯和风气的基因切除,既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棘手任务,也是衡量脱贫攻坚效果的一个隐形的指标。

  陈建奇:国家确定“十三五”时期脱贫攻坚的目标是“两不愁、三保障”,即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四川省委针对全省实际,提出“四个好”的更高要求,构成了现代脱贫攻坚的升级版。一方面,“四个好”的内涵更广。“四个好”中提出的让贫困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的要求,必然包括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也内在要求贫困群众不愁吃穿,突出了老百姓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便利,更突出了老百姓的生活感受,让贫困群众也过上开心、快乐的生活,这是脱贫攻坚的更为广泛的目标要求。相比国家提出的目标,“四个好”增加了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等要求,突出了在解决衣食住行等脱贫攻坚目标之外,还将促进民众形成好习惯及健康的社会风尚。“四个好”不仅突出贫困人口的个人脱贫问题,也突出了社会风气及个人习惯等 “社会环境”的脱贫问题,这表明“四个好”是既立足实际又与时俱进的“新脱贫观”。

  好习惯好风气要靠文化来涵养

  主持人:我们把脱贫攻坚比喻成一场战争,这既说明了脱贫攻坚的艰难程度,同时也意味着,战争结束之后,胜利成果的保持和深化也是一个必须要面对的课题,也就是说脱贫需要构建长效机制,在这方面有什么思考?

  陈建奇: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既是脱贫要达到的目标,同时,好风气的形成,好习惯的养成,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脱贫问题的解决,它们既是目的,也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帮助贫困群众解决一时的困难容易,但要真正解决社会贫困问题,仅仅通过扶困救济等常规手段显然不够,还需要构建长效机制。既需要兜底作用的社会保障机制,也需要避免养懒人等问题的出现,促进社会形成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优良风尚,切实培育广大有劳动能力的老百姓的造血功能。

  “四个好”中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恰恰突出了长效机制构建的重要性,更明确了长效机制构建的手段。养成好习惯就是希望努力培育包括贫困群众在内的老百姓的良好生产和生活习惯,破除“等靠要”等消极思想。通过政府的脱贫攻坚战略,推动老百姓积极向上,更加注重自身健康生产生活习性的养成。个人好习惯的养成为全社会好风气的形成奠定重要基础,个人好习惯的培育同时也需要全社会的好风气和好环境。“四个好”中强调了形成好风气的要求,突出了在脱贫攻坚中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的重要性。

  麻尧宾:看到一些报道,在前期的脱贫工作中,有些地方扶贫干部将羊送给贫困群众,本来是期望他们用这些羊作为脱贫手段的,比如发展养殖业等,但是贫困户却把羊给吃掉了。这给我们很多启示。首先,对于地方扶贫干部来说,应该正视部分贫困户客观存在的消极心态和行为,追问由来,反躬自省。政府扶贫本不该预设贫困户都具有高道德水平和上进心。而且,一些看似个体层面的消极心理之形成,与区域性的生存条件息息相关。要纾解“精神贫困”本非一夕之功,对贫困户“怒其不争”,并不解决问题。针对千差万别的贫困户状况,予以有效帮扶,也是扶贫工作的难点。比如,贫困户仅有了羊还不行,建圈舍需要投入,养殖需要技术,销售需要有可靠的渠道。因此,要能真正起到作用,还必须有一套保驾护航的机制,给贫困群众一个对未来积极的、确定的预期。现实中确实不排除一些贫困户有“等靠要”的消极心态,但这正是扶贫要致力解决的真问题。精准扶贫不仅是帮助贫困人口改善生存条件,让他们经济上翻身,精神上也要翻身。须知,贫困户产生消极心态,固然与个体的精神状态有关,但与过去粗放式的扶贫方式也难脱干系。如大水漫灌式的扶贫,“授人以鱼”而非“授人以渔”,当然容易引发一些人产生惰性心理,并割裂政府脱贫帮扶与贫困户自主脱贫的联系。

  第二个启示我认为是根本的,那就是文化的力量。要让贫困群众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这依赖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才会生长。传统文化不能让贫困群众吃饭,仅靠传统文化对脱贫也无济于事。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没有文化力量的支撑,脱贫是脱不彻底的,即使是暂时脱了贫,也注定不可持续。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可以说,全国脱贫攻坚战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时间窗口,在这个时期,出台这样一份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文件,虽然没有明确地说是针对脱贫的,但是其中深意不言自明。和物质上的脱贫比较,精神上的脱贫更重要,也更难,精神上脱贫了,物质上脱贫就只是时间问题。

  脱贫只是致富路上一个“小目标”

  主持人: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只是阶段性目标,实现致富才是最终理想。贫困人口从脱贫到实现致富,您觉得着力基点在哪里?

  麻尧宾:脱贫路上无疑需要政府的大力帮扶,但是脱贫之后进而致富,虽仍旧需要政府的支持,但是群众自身的内生致富动力显然更为重要。正是在这一点上,“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重要价值就体现出来,在实践当中,这种提倡也在不自觉地让实现“脱贫”成为社会进步过程中的一个“小目标”。贫困群众一旦在脱贫路上真正“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不仅能对脱贫成效进行巩固,而且还能在习惯和风气的支持下,进一步助力他们奔上富裕之路。

  习惯、风气的最终形成和流行,必须靠文化的力量巩固和深化。而那些有利于财富增长和对致富有帮助作用的习惯和风气的流行,是以浓厚的重商文化,义利并举的文化、自强不息的文化等等来涵养的。现在一些贫困地区,以扭曲的义利观为基础形成的不健康的人际关系是影响人们致富的一个“拦路虎”。我籍贯是浙江,对浙江商人最直观的感觉就是,他们的经商意识是渗透到骨子里的。其实这种现象和传统文化不无关系。从南宋以后,浙江就陆续出现了浙东学派、永嘉学派,他们秉承一种务实重商文化,不善空谈,崇尚实践,追求物质富裕,注重商业文化,特别是现在的温州地区,受这种文化的影响尤其深刻。所以我认为要让人们摆脱贫困并进而走向致富之路,就一定要从优秀的传统文化里寻找改变世界的营养。

  陈建奇:相对于脱贫来说,致富才是最终目标。而在脱贫实践中,从一开始在措施的制定上,就应当着眼于致富,而不仅仅是为了脱贫制定一个权宜之计。无疑,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就不仅仅只是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它更具有立足长远的战略意义。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