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网聚蜀语 >> 正文
“农民夜校”是“扶贫先扶智”的生动实践
http://www.scol.com.cn(2017-2-7 14:39:43)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侯雯雯
作者:史绍华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2月6日,四川日报脱贫攻坚“侦查队”深入康定呷巴乡,见证扶贫成效。藏区妇女拉措一家“走下马背进课堂”,掌握牦牛养殖技术,靠着专项扶贫资金分得的10头牦牛,一年给家里带来5000元以上的收入,还不算牦牛顺利产崽的收入,大女儿亚玛去年参加了酒店服务培训,现在在景区上班。此外,“农民夜校”还传播文化、法律知识,引导农牧民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2月7日《四川日报》)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重教,这样的呼吁早已是老生常谈。推动脱贫攻坚,仅有“精准扶贫”的理念是不够的,还要有合适的载体或抓手。事实证明,提供适销对路的载体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016年8月,四川省委组织部下发通知,在高原藏区和大小凉山彝区贫困村开办“农民夜校”,对当地所有贫困户进行全覆盖脱贫培训,确保有条件的贫困户普遍掌握1至2项实用技能。11月,省委组织部、省委农工委决定,全面推广高原藏区和大小凉山彝区做法,在全省所有行政村开办“农民夜校”。

  从四川日报关注的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农民夜校”的学习成果是显著的,正如顶层设计中所提及的,旨在通过实用技术培训让贫困户掌握一技之长,同时还潜移默化地改善了农牧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这一思路也契合了中央和省委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和“四个好”目标,从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到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精准扶贫的内涵在不断地深化和拓展。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做好扶贫工作,“扶上马”还要“送一程”,不能满足于简单的送钱送物、走访慰问,而是要“送路子”、“送技能”,只有彻底更新了观念、增添了技能,才能避免再次返贫。四川推广“农民夜校”的做法,无疑是给农牧民群众带来了实打实的好处,相信在不久以后,还会有更多的农牧民走出田间农舍,走下马背进课堂。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