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社会民生 >> 正文
艺术表演中的“坏人”该说哪里话
http://www.scol.com.cn(2017-2-9 7:45:41)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朱永华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2017年北京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小品《取钱》中骗子打电话时说的是河南话,引起网友热议。2月7日,西安一河南籍律师以“地域歧视”和“侵犯河南人名誉权”为由提起诉讼,要求北京电视台和该小品编剧及演员,向所有河南人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每人一元(据2月8日《华商报》)。  

  记得多年前,在影视节目或电视小品表演中,大凡出现“显摆”的商人老板,多是操着一口的“粤语普通话”,人们在一笑过后,从没有人将这一“灰色”人物形象与现实中的广东人联系在一起,更没有人认为这是“地域歧视”。再往前推,在影视剧中出现的“坏人”,脸谱的化妆一出场,就会让观众给其打上“坏人”的标签,但现实中却从没有谁把长得“坏”的人就视为坏人,更谈不上歧视长相。因为人们都明白一个最基本常识:那是艺术。北京春晚小品中,骗子打电话时说的是河南话,有人马上就将小品中的艺术表演与现实中的河南人关联在一起,甚至用“地域歧视”和“侵犯河南人名誉权”的大帽子来咄咄逼人,却忽视了文艺表演这一最基本的常识,如此“对号入座”其本身就是对河南人的极不尊重。  

  无论是影视艺术还是舞台小品,将某些地方话融入其中,完全都是出于表演艺术的需要,既与现实不存在任何关联更没有针对性,某位演员出于角色需要,在舞台或影视剧中扮演反面人物或有一些角色需要的不雅台词,我们不能因此就与扮演者个人联系在一起。为了增添小品的娱乐性和艺术包袱及提高观赏性,无论选择广东话、上海话还是河南话,都是出于塑造人物艺术形象的需要,既没有刻意贬低这些地方的故意,更不存在所谓“地域歧视”,而且在起初有人对这部小品节目“发难”时,编剧在回应中也说的很明白,“是我用家乡话配的音,我是山东人,老家方言接近河南,别的方言也不会说”。这就足以看出,无论编剧还是表演者乃至北京电视台,压根既不存在“地域歧视”的故意,更没有针对河南人,完全就是信手拈来的“伪河南话”而已。  

  反对地域歧视,善于运用法律来维护个人乃至地方尊严,都彰显出法律意识的提升,这是好事,但滥用法律赋予的权利过度维权,甚至将艺术表演需要的人物形象和表现手段都拿来“对号入座”,并以此来通过法律主张权利,不但是对艺术的误读和不尊重,同时也折射出自身的极不自信。电信诈骗人人痛之,电信诈骗犯罪分子也是各地都有,如果将表演艺术中的“坏人”与“地域歧视”相关联,包括小品中的诈骗分子在内等反面人物几乎都不能张口,否则,无论选择河南话还是其他任何地方方言,都会被质疑“地域歧视”,即便按照有网友所说的选择“普通话”,那岂不是在“歧视”整个中国?  

  世上本无事,何须自扰之,无论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大家庭,家庭成员之间可能会出现“拌嘴现象”,但绝不会也不允许出现地域和民族歧视,而艺术就是艺术,更不应也不该拿自己与艺术作品中的反面形象去对号入座,而作为法律“内行”的律师,更应当将艺术作品的表现手法与现实区别开来,这是对艺术的尊重,更是对法律的严谨。否者,表演艺术中的“坏人”该怎么说话,又该说哪里话?如此“过度维权”恰恰是在制造“地域歧视”,真正的河南群众既不会要那一元钱赔偿,更不会认可小品中诈骗电话就是“隐射”自己,相反,河南人早已经用淳朴善良和勤劳能干的双手赢得了全国人的尊重,在国家和各地的英雄榜上早已隽刻着数不清的河南人,河南人“中不中”不看小品看现实,没有人会歧视,也不会被“歧视”。(作者系天府评论新闻观察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