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网聚蜀语 >> 正文
生命救援何以“姗姗来迟”?
http://www.scol.com.cn(2016-12-19 7:42:52)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徐甫祥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本月13日,绵阳市两名大学生因一氧化碳中毒拨打了120,但只说出了小区名,120救护人员找人花了1个多小时,最终一人死亡一人获救。绵阳市紧急救援指挥中心主任邓绍富告诉记者,加上这起报120后无法提供具体地址的情况在内,今年类似事件已经发生了多起。(12月18日《成都商报》)

  但凡生命救援,无不与“死神”抢速度,就如绵阳市的这起生命救援,呼救人在尽全力说出小区名后即告昏迷,以致救护人员足足用了一个多小时才寻到其住所,其结果是一人死亡一人获救。尽管准点到达也未必能让亡者起死回生,但希望无疑会大增。何况,对一氧化碳中毒人员而言,延误如此长的时间意味着什么,相信稍具医学常识的人并不难回答。

  生命救援“姗姗来迟”,显然并非“120”之过:由于呼救人中毒极深,电话时断时续,以致仅获知小区名就用了20分钟。尔后救护人员在前往途中不断回拨电话,全无反应,不得不请民警配合,挨家挨户敲门。然而,业已昏迷的中毒者,又岂能应答?在偌大的小区,总不能凡无人回应的房间都撬门而入吧?

  而时间就在这逐一的敲门声中一点点消失。倘若不是呼救人同时接通了熟悉其住址的朋友手机,恐怕连那名获救的大学生也将性命难保。事实上,“120”遇到的这类情形并不少见:一旦有人遭遇煤气中毒、脑出血或突发心脏病,转瞬之间即可能陷入昏迷,能在刹那间完整报出其准确地址的可谓少之又少。由此可见,“120”如不能以全覆盖的公民信息库为支撑,似这类寻不着人的悲剧则很难避免。

  就如此次救援,对方既然使用手机呼救,只须联系通讯公司,通过手机定位,就能获知其准确位置。但按眼下的规定,要查询用户信息,须公安机关出具相关证明。而急救人员也曾求助公安机关,试图通过电话号码查询到呼救人或其家人朋友的信息,而警方对此同样需履行相关报批程序。

  也就是说,在未实现信息联网的情况下,“120”要获取呼救人的信息并不容易。退一步说,就算相关部门默契配合,那些危在旦夕的生命也等不及。当然,相关部门可以达成共识,为生命救援开通绿色通道。但即便是绿色通道,也不如整合了一应资源的信息平台效率高。何况,相关部门既然能做到为生命让行,又为何不能更进一步,构筑一个资源共享的信息平台呢?

  显然,整合包括120、110、通讯公司等平台一应资源,对于生命救援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到那时,一旦“120”接到呼救信号,几秒钟内就能定位。而重病患者只要拨通“120”,哪怕一句话都不说,中心也能很快查询到病人地址,从而真正做到与“死神”争时间、抢速度,让生命救援不致留下遗憾。

  当然,相关资源整合到位,不是一个“小动作”,需要时日。在此之前,不妨参考各地经验,采取一些过渡措施。如江西省九江市去年推出的“生命绿卡”,以及绵阳市近期准备开通、具“一键报警”功能的“微急救”公众号,市民只须申领绿卡或添加微信号,并准确填写(录入)姓名、手机号、地址、病史等个人信息及家人信息,即可在需要时得到“120”的快速救助。

  至于部分市民对可能造成信息泄漏的担忧,并非毫无道理,但若因此拒绝提供个人信息,则无异于因噎废食。其实,对资源共享的信息库,只要规范运行、完善制度,强化监管,完全可以做到防微杜渐,市民大可不必担心。相信在市民的支持配合下,成功实现了资源共享的“120”,一定会给更多的危重病人,带来生的希望。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