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媒体观察 >> 正文
“地铁丢书”的形式表演与价值实现
http://www.scol.com.cn(2016-11-16 9:03:18)  兰州晨报    编辑:盛飞
作者:然玉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上周日下午,一群神秘人出现在广州珠江新城的地铁站内,他们手拿着书籍,寻找合适的位置放下后,就在远处默默地观察着人与书的各种相遇,这是一场“地铁丢书”的试验。如今,来自北京、上海、杭州的阅读爱好者纷纷响应,准备在各自的城市地铁里“丢书”。(据11月15日《南方都市报》)

  “地铁丢书”的试验,最初的灵感来源于一则英国新闻:电影《哈利·波特》中“赫敏”的饰演者,在伦敦地铁站丢了100本书,引发了当地市民的争相寻找和阅读分享……然而,同样的创意置于不同的情境之内,所触发的结果却是迥然不同的。发端于广州,并蔓延到多个一线城市的中国版“地铁丢书”,似乎并未在现实空间内激起多少波澜,反倒是在社交网络上成为红极一时的谈资。一场旨在推广纸质书阅读的线下行动,却最终又回到了线上碎片化传播的轨道,这多少有些讽刺。

  到最后,大多数人还是会通过那些断章取义、煞有介事的网络文字,来远远感受并粗粗理解这场“地铁丢书”的来龙去脉。这一在朋友圈里被广泛讨论的“网红行动”,会真正增加多少读书者吗?会真正推动图书的流通吗?也许会吧!但这种“带动效应”,几乎小到可以忽略不计。事实上,所谓的“地铁丢书”,已经越发成为阅读爱好者的圈子狂欢。他们以此来标识自己是读书人,以此来找到并呼应更多的同类。从此意义上说,“地铁丢书”已经与读书无关,而演化为一种甄别身份、自我表演以及社交互动的世俗活动。

  如同过去许多图书漂流活动一样,“地铁丢书”也一样承载了太多的功利化元素:有多少男孩,不在憧憬着自己“丢”下的书被一位气质美女拾到,然后牵出一份清雅的缘分呢?又有多少人,不在“丢书”之后兴奋地拍照分享、写文感叹,然后等着被人点赞、认同呢?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被小众化、边缘化的真真假假的读书者群体,就时刻想着以某种方式重回舞台的中央。但在很多时候,这其间的种种努力与创意,早已和推广阅读毫无关系。

  “读书”作为高度个人化的事务,原本就不太适合在大庭广众之下高调曝晒;而地铁作为基础性的载运工具与公共空间,也不适合承载太多人文布道的责任。“地铁丢书”的活动,也许从一开始就是一种错误的组合。它一方面忽略了阅读的私人属性,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地铁的功能实现。尽管这一行动代表了“传播阅读文化”的价值正确,但是公众却始终看不到,这其中形式表演与价值兑现之间的必然逻辑。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