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社会民生 >> 正文
保健品骗局中,被骗的何以大多是老人?
http://www.scol.com.cn(2016-11-15 7:57:46)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维扬书生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冒充三甲医院院领导电话坐诊、谎称报销返还医药费、专人冒充快递员送药上门,近日,一专门针对老年群体实施电话销售保健品的诈骗团伙被房山警方抓获,团伙组织者王某以及团伙成员共19人因涉嫌诈骗罪被房山警方刑事拘留。(11月14日《京华时报》)

  一个专门针对老年群体实施电话销售保健品的19人诈骗团伙被房山警方抓获,公众在为警方雷霆行动点赞的同时,不禁要问:全国各地出现的一起起保健品诈骗案中,为什么被骗的十有八九都是老人?

  笔者以为,一些骗子能针对老年群体实施“精准诈骗”,说明骗子们事先是做足了“功课”的,老人屡屡被骗,绝非偶然,也非个别,这其中包含了许多必然因素。

  首先,老人体弱多病,渴望健康的愿望比中青年强烈。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或多或少都有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或关节病、风湿病,以及心血管系统疾病,器官老化,功能退缩,本是正常生理现象,可是眼看着日子越来越好过,身体却一年年在衰弱,老年群体内心的焦虑感与日俱增,这给骗子兜售保健品提供了绝佳的机会。报道中说,北京房山的邱先生因为买保健品被骗67万。“对方跟我说他是市里三甲医院的副院长,吃这个保健品能治好我的病”。邱先生电话咨询后,便有人自称是北京某三甲医院的周院长、王院长,通过电话坐诊向他推销保健药品,还承诺只要邱先生达到一定的购买额度,就可以按照一定比例返还医药费。

  其次,老人心智水平走低,对并不高明的骗术缺乏应有的识别能力。出生在解放前或解放初的老人,不相信社会上到处是骗子,对坏人缺少应有的防范意识。香港中文大学的冯海岚教授通过分析来自世界价值观调查组织的横跨38个国家的资料发现年龄与信任感具有显著的正向相关性。年纪越大,针对不特定他人的一般信任感与针对家人、朋友、邻居以及陌生人的特定信任感都显著提高。老人一般不看书不看报更不接触网络,容易相信所谓权威、专家的说法。报道中提到的北京房山的诈骗团伙中有人就冒充北京三甲医院名医,自称是健康帮扶新中心的主任、教授等行骗。

  再次,老人贪图小利,经不住小恩小惠的诱惑。报道中披露一名67岁的宋英(化名)接到电话称“公司回馈客户,免费旅游”之后就跟随一家保健品公司到了房山六渡桥度假村,两天下来花了万元购买保健品。骗子们就是通过组织游玩、听讲座、送礼品等精心策划的“套路”引老人上钩,用他们自己的话说“这就是一台戏。”“唱戏”的心知肚明,“听戏”的入戏太深。骗子像钓鱼一样,送给老人的是“芝麻”,骗走的则是“西瓜”。有媒体报道,有位王老太听别人介绍去听了一次保健品的讲座后,每天早上5点就出门,哪里有讲座跑哪里,哪里免费发“药”跑哪里,早上赶一场,中午再去一场,下午更是参加“研讨组”。“跟洗了脑似的,就觉得这保健品能治百病。经常听完讲座,回来就买回一堆的保健品。”

  最后,电视、报纸等媒体对保健品的夸大宣传让老人纷纷中招。2015年11月,国家食药监总局公布了十大保健食品虚假宣传广告,其中9种都是与降血糖、血脂和抗衰老有关的,一个与减肥瘦身有关;之前8月的12个案例中,10个与老年病有关,2个与补肾有关,9月公布的8个案例中,5个和老年病有关,2个和提升性功能相关,1个与瘦身相关。据统计,2015年至今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的60多起保健食品虚假广告中,80%都与治愈“老年病”有关。电视、报纸为多挣广告费,配合无良商家进行虚假宣传,老人出于对这些传统媒体的信任而屡屡上当受骗。

  另外,职能部门对保健品生产、销售环节的监管乏力,也让骗子钻了空子。对于保健品的监管,涉及到工商、质检、食药监等职能部门,从理论上说,管理的部门越多,管理的效能就越差,如何形成合力,变九龙治水为一龙治水,考验的是政府决策者的智慧。笔者建议应及早给保健品生产和销售套上监管的笼头,让保健品消费尽快回归理性。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