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文化教育 >> 正文
问世间“孝”为何物
http://www.scol.com.cn(2016-9-26 8:27:22)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税茂林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在《劝孝歌》曾看到一句话:“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兽。”在看到这一句话的时候给笔者很大的感触,既然禽兽尚且知孝,何况人乎?而作为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孝”究竟是怎样的一种“东西”,我们的父母又需要怎样的“孝道”呢?

  孝,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传承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一直贯穿于中国历史发展历程之中。从西周产生“孝”的概念到孔子的“孝”的学术思想,再到汉朝以孝治天下,“孝”开始上升为国家意志向全社会推广普及,在历史长河中我们也看到了“卧冰求鲤”“哭竹生笋”“扇枕温衿”等等许多孝感天地的孝行,这也成了中华民族人格中最亮丽最独特的“风景线”之一。到了如今,或许是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一些人对“孝”的理解和行为似乎已误入歧途,不禁让人也要探一探究竟这世间何为“孝”呢?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是古代孔子的理念,而在今天看来这也是很有道理的。能养只是一半的孝,那另一半孝呢?敬也!何为敬?敬既是敬爱,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就如孝敬父母这个词语一样,对父母,孝与敬是不可分割的。现在一些人单纯的把每月汇上一笔人民币当作是尽孝,可孝道是金钱就可以替代的吗,这对父母的“敬”又在何处?可怜天下父母心啊,父母把子女当宝贝,子女又可曾视父母如“心肝”,对父母又有多少发自于内心的“敬”?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这出自爱情的格言,也同样适用于亲情。当我们一天天长大,飞得越高越快,离父母就越远,尽孝也就成了问题,现在父母老了,他们需要的也不仅仅是“能养”,更需要的是子女能承欢膝下、嘘寒问暖,能在自己的老年生活中能有子女的陪伴。另外,在怎么“尽孝”上古人给我们树立了榜样,也指出了方法。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在这里孔子帮我们解决了实现梦想与孝养父母之间的矛盾,即“游必有方”,也就是说即使你要去为梦想奋斗你也要让父母知道你在哪儿,你生活得怎么样,常常有个问候,正所谓:父母唯其疾之忧,不让父母担心也是尽孝的一种方式。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之于子女,可谓是恩深似海,子女之于父母,惟有慈乌反哺以报养育恩。凡及时尽孝者乃好儿女,因为人世间最大的悲哀就是子欲养而亲不待,既然父母恩深似海无以为报,那就乘着父母健在好好孝敬父母吧,不要让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悲剧发生在自己身上,抓住这稍纵即逝的眷念,每一天对父母多一些陪伴,少一点应付;多一分关爱,少一点争吵;多一些体谅,少一点强人所难。问世间“孝”为何物,直教人生死“敬”随。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