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铿铿蜀音 >> 正文
用“全”新思维发展四川旅游
http://www.scol.com.cn(2016-9-28 7:36:33)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张宗辉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四川是中国名列前茅的旅游大省,优势旅游资源如何向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辐射?在9月23日举办的峨眉高峰论坛上,国内外20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就“目的地全域旅游与国际化”思想碰撞,共同把脉四川的全域旅游发展路径。(9月24日《四川日报》)

  高峰论坛有高端见解,全域旅游有全面解读。在这次峨眉高峰论坛上,国内外专家共同为四川把脉,围绕全域旅游发表了高见,而从这些高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全域旅游是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四川旅游必须顺势而为,用“全”新思维,构筑大统筹、大融合、大串联的旅游发展新格局。

  “全”新思维,要在景点上大统筹。旅游业是世界公认的“朝阳产业”。但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传统的以抓点方式为特征的景点旅游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大旅游发展的需要。这意味着旅游产业正在发生着深刻转变和转型,我们必须适应这一形势,用大统筹的思维,进一步科学完善旅游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规,将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生态环境、民族风情、乡村民俗、风土人情等都打造成景观景点和旅游吸引物。事实上,四川已经做到这一点,比如:中国·熊猫家园旅游体验项目群,就是以大熊猫元素为核心,打造一条生态体验旅游环线产品,串联成都、都江堰、卧龙、宝兴、雅安的大熊猫旅游产品。四川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和世界级文化资源,可谓处处风光、步步皆景。我们要将这些资源统筹起来,整合起来,努力把各个景点串联起来,让四川形成一个浑然天成的“大景区”。

  “全”新思维,要在业态上大融合。旅游产业不再是原来的景区加酒店,全域旅游的积极意义在于,以旅游业作为优势产业,撬动区域内的经济社会资源,以旅游业辐射各行业发展。与“一景一点”式传统旅游不同,全域旅游正成为撬动旅游产业大发展、大提升、大跨越的支点。因此,我们要通过“旅游+”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带动要素流动,加快旅游与文化、工业、农业、体育、商贸等的融合,开发一批全方位、体验型旅游产品,推出独特旅游商品,拉长产业链,实现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比如:乐山秉承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把旅游作为龙头产业,培育与旅游相匹配的绿色产业,实现了多业并举,融合发展。今后,我们要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通过“旅游+”实现三大产业间的深度融合,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增长新的动能。

  “全”新思维,要在时段上大串联。诚然,旅游有旺季,也有淡季;有繁荣期,也有萧条期。而发展全域旅游,就是要打破旺季时游客熙熙攘攘,淡季时游客寥寥无几;旺季时吃不了,淡季时吃不饱的状况,打造全年、全天候的旅游服务,做足旺季、做旺淡季,缩小淡旺季差距,做到四季有亮点,留住游客。要全面对接、匹配大众旅游时代的产业发展趋势,迎合整个旅游产业正出现的分众化、体验式、精准化的市场特点,因时制宜,开发更多特色旅游产品,实现“一年四季都有客来、一天到晚都可游玩”。比如:针对四川景观特点,打造春可赏景、夏可消暑、秋可收果、冬可踏雪的四季旅游体系,努力实现旺季与淡季、长假与非长假、周末与非周末的旅游市场和消费均衡发展。

  全域旅游是旅游业发展进程中的一场深刻变革,是旅游业“二次创业”的机遇期、窗口期,是四川旅游强省的必然选择。我们要以互动的理念、融合的思路,推动旅游业拓展覆盖面,延伸产业链,实现全天候,让四川处处有景、业业可游、时时能玩。(作者系四川在线特约网评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