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网聚蜀语 >> 正文
农民夜校点亮脱贫的“明灯”
http://www.scol.com.cn(2016-8-31 7:54:43)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马新超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8月23日晚,在凉山州喜德县两河镇斯果足村“农民夜校”课堂上,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彝学会会长阿于古格正用彝汉双语对该村村民进行“移风易俗”专题辅导讲座。至此,喜德县已率先在全省实现了今年计划脱贫摘帽的46个贫困村“农民夜校”全覆盖。(8月30日《四川日报》)

  黑暗中的光亮总是让人欣喜。过去,贫困山区的夜晚通常是黑暗、寂静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完全挤压了学习空间,如今喜德县“农民夜校”的开办打破了这一局面,那一盏盏夜校的明灯,既照亮了山村的夜晚,也点亮了用知识脱贫的“明灯”。

  要想富口袋,先得富脑袋。一直以来,藏区、彝区常常因为生活习惯、语言文字等的不同,导致无法更快地融入社会。改革开放时期,部分彝族群众纷纷进城打算做点小买卖,怎奈语言交流受阻,只得草草收场。可见,语言的不通、知识的匮乏,制约了藏区、彝区群众自主脱贫,而“农民夜校”的开办,正是因症施治之举。我们看到,喜德县“农民夜校”教当地群众学汉语、学政策、学技术、学新风,这有助于用知识武装头脑,自力更生,用双手创造美好生活,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扶贫先扶智。要在扶“智”上用真功,就用好知识扶贫这个“播种机”,充分利用“民夜校”等载体,让民族地区群众既掌握农业技术、提高劳动技能,又学好普通话、树立新风正气。目前,喜德县农民夜校聚焦全县10918户、3.39万贫困建档立卡户,为助推贫困户脱贫提供了急需的语言、技术、政策帮助,着力实现“培育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片”的综合效应,必将成为脱贫攻坚的“助力器”和“加油站”。

  “农民夜校”的创办是精准扶贫的体现,缺什么、就学什么的培训方式,体现了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我们看到,喜德夜校开设的课程,都是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比如果树怎样管护?家畜如何防治疫病?邻里之间发生纠纷了怎么办?等等,这些课程深受小山村群众的喜爱,既丰富了大家的业余生活,更重要的还让大家学到了一些知识、技能,体现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让农村群众学得会、用得上。

  当然,夜校之所以受欢迎,还因为其方式灵活,适应群众需要。我们看到:喜德夜校在学习时间上,根据农时农事活动灵活安排,利用晚上或农闲时间对群众开展教育培训。在培训方式上,把专家讲课与当地致富能人现身说法紧密结合起来,喜闻乐见、通俗易懂。在活动方式上,把教育培训与文体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凝聚人气,寓教于乐。这样的夜校,有效地解决了劳动和学习的矛盾,实现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两不误、两促进。

  从以前“天黑了就睡觉”,到现在“干完活就学习”,农民夜校改变了一种生活方式,这是脱贫攻坚的积极信号。假以时日,“日落而息”将被“日落而学”所取代,并作为一种习惯延续下来,这种改变必将让贫困从“根部斩断”。(作者系天府评论特约网评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