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媒体观察 >> 正文
网络语“入典”需有语言文明深度
http://www.scol.com.cn(2016-7-22 14:12:20)  中国文明网    编辑:周帆
作者:戴庆锋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0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9.6%的受访者会频繁接触网络用语,66.9%的受访者平时会使用。57.5%的受访者认为网络语言是互联网时代的必然产物,62.1%的受访者建议将有意义和创意的词汇收进词典。(7月19日《中国青年报》)

  关于网络新词,特别是有意义的新词是否进入词典的争论其实一直没有间断过。无论是出于对语言多样性、包容性的发展需要,还是出于对语言本身流行使用程度的尊重,这种“入典”倾向一直都存在,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在网络语境中广泛存在,这些层面的功能似乎给了网络新词“转正”的理由。但实际上,语言功能要素绝非如此简单,更重要的还是要从语言的规范使用、统一识别、有效传递的功能角度来加以论证,因此网络新词“入典”并不能急于求成,还是谨慎得好。

  其一,新词要“入典”仅凭“好玩”是不够的。从网络流行新词来看,大多数词语都或多或少地有“好玩”的意味,或者多有些调侃、随意的味道,因此很容易成为网络大众身份识别的亚文化标志。也正是因为如此,很多网言网语会流行得飞快,但同时也会消逝得飞快,这从识别程度和信息传递的功能角度而言,这些新词要想“转正”,恐怕是经不起推敲的。

  其二,网络新词“入典”会带来词语泛滥的“后遗症”。现今,“网红”已经非常普遍,而依靠标新立异,甚至无厘头地博取大众眼球的“网红”也不在少数。一旦网络新词“入列转正”为词典收藏,那就很可能会助长这种新词“滥造”的风气。结果可想而知:新词泛滥成灾,语言规范严重破坏,信息错误传递也在所难免。最终,新词“入列”不仅降低了语言的使用便捷度,反而会破坏原有的语言“生态”,得不偿失。

  其三,对于调查结果和结论,其样本选取本身就有网络群体的倾向性。熟知社会学调查的读者很清楚,一项严格的调查研究,其样本的选取会直接对研究假设、研究论证起到关键作用。从相关数据和调查结果来看,此次调查是从网络上选取的样本,由这些带有明显倾向性的群体来描述网络活动,这就极大地苑囿了样本的代表性,或者直白地说,网络样本没有最大限度地覆盖到应当覆盖的人群,其调查结果只能局限于“网民群体”,而不是社会大众。因此它虽然有代表性,但却并不准确。

  所以,网络新词“入典”需要有语言文明深度,否则急于让其“转正入典”,未必是件好事。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