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媒体观察 >> 正文
“爱国”理当凝聚而非撕裂共识
http://www.scol.com.cn(2016-7-20 13:26:42)  京华时报    编辑:周帆
作者:舒天烈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这段时间,“爱国”成了一个热词。从南海仲裁案所谓最终裁决公布后转遍朋友圈的“中国一点都不能少”,到传赵薇新片选用戴立忍、水原希子引来舆论“围剿”,再到多地肯德基门前人群聚集抵制洋快餐……如果有哪一个词能激发全民讨论的话,“爱国”肯定是其中之一。

  这样的情绪,立即让很多人想到了四年前的西安。在那次反对日本购岛的游行中,一个年轻人用U形锁砸穿了一名日系汽车车主的颅骨,因而锒铛入狱,徒留农村的老母亲偿还超过25万元的赔偿金。对于所谓“爱国”带来的过激情绪和极端行为,很多人有着高度的敏感与自觉。这也是南海仲裁案后,有人煽动青年上街,却呼应者寥寥的原因之一。毕竟走过四年,国人的心态与智识,也会变得更加从容和成熟一些。

  应该说,“爱国”是最能凝聚起广泛共识的一种情感。在南海仲裁案后,爱国这个“公约数”,几乎可以化约中国所有的主流人群。然而,一旦“爱国”走向了抵制洋快餐,变成了砸苹果手机,反而会成为撕裂共识的标签。总体看来,爱国并没有错,而且应该理直气壮。不过,如若因为观点甚至是立场的分歧,将爱国污名化为“小粉红”、将反对不理性行为者称作“带路党”,却都是不可取的。这种撕裂本身,短期看不利于中国在各种问题上争取主动,长远看也必将影响到中国的发展。

  也要看到,当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今天中国某个角落的新闻,也会迅速扩散到世界各地,甚至成为国际关系中的一环。浙江杭州一位精准处置路面塌陷的交通协警,河北农村两位互为手眼种树播绿的残疾老人,都借由互联网、社交媒体成为“世界网红”。在这样的情况下,那些以“爱国”之名进行的偏激骂战、极端行为,也难免被传诸世界,构成世界“中国印象”中的一个暗斑。如何成为和谐旋律的参与者,避免成为噪音杂音的制造者,值得每一个为了国家的发展喝彩、为了国家的利益守望的人深思。

  从中国发展的角度看,我们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也稳居世界前列。今日之中国,已经有底气、也有能力接受来自外界的挑战乃至挑衅,为自己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作为大国国民,也可以更多一点“大国心态”“大国气度”,走出悲情的受害情结、狭隘的民粹主义,以更大视野、更大胸怀来思考国家与世界、个人与人类的问题。

  不得不说的是,那些在肯德基拉横幅的“爱国者”,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被了解的。这种一看可知的愚蠢行为背后,到底有着什么样的行为逻辑,或是有着什么样的利益纠葛,甚至是用什么方式进行组织动员,并没有被着力澄清。在这个角度上说,仅仅是纸面上的反思还远远不够,或许得更深刻地理解他们的想法和行为,才能减少无谓的、原则化的争吵,消弭狭隘的、偏激的“爱国”,真正让这两个字成为“最大公约数”。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