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社会民生 >> 正文
用心理建设化解孝道的冲突
http://www.scol.com.cn(2016-7-22 9:18:00)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周帆
作者:丁慎毅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今年3月,即将40岁的杨青收到了人生中第一张法院传票。她的亲生父亲杨正元将她、四姐杨柳和妹妹杨兰告上法庭,诉请法院让三姐妹“常回家看看”。 杨青承认,尽管是自己的亲生父亲,但自己和姐姐杨柳已10年没回家看过父亲,也没打过一个电话。但她解释,并非自己不孝敬父亲,而是“有家难回”。(7月21日《成都商报》)

  套用托尔斯泰的话,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在这里或许可以这样说:和睦的家庭是相似,而不和睦的家庭中,孝道的矛盾往往也是相似的。

  在这个故事中,父亲的愤怒在于:“我是父亲,难道让我跟她们低头?天下没有这样的道理。除非 她们主动来道歉,这是最起码的要求!”在这里,他需要的是维护权威尊严的心理,要的是权威性孝道,其实就是认同感和价值感;而女儿的无奈在于:父亲重男轻 女、不顾家,爱打人。与其回家受心理折磨,还不如不回家。在这里,女儿们需要的是父亲对儿女尊重的心理,要的是平等性孝道。,其实也是认同感和价值感。

  案件最终以调解的方式结束。调解书称,双方当事人达成以下协议:杨柳、杨青、杨兰三姊妹每年各探望父亲两次,其中一次限定于春节期间,另一次限定于春节之外其他时间范围;三姊妹每月至少打一次电话问候父亲杨正元。

  那么,这个方案能解决权威性孝道与平等性孝道之争吗?未必!

  专家认为,从《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角度看,女儿们的行为不符合法律规定,但从《反家庭暴力法》的角度看,女儿们的行为符合反家暴精神。怎样来协调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呢?

  专家提出引入平等性孝道立法精神。让老人考虑到子女的负担和压力,把自己和儿女放到平等关系上。专家的建议如果真正得到采纳实施,或许表面上老人们不得不服,但很可能是口服心不服。因为解决老人的心理问题才是釜底抽薪之道。

  一项由英国保险机构组织对全球12.562万人进行的调查显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人最怕老,东方传统文化常刻意强调人老了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这是一种自我约束,抹杀了老年人晚年精彩的可能性;中国老龄科研中心2011年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余寿中有2/3时间处于带病生存状态,沉重疾病负担让中老年人怕老,怕病,怕孤独;《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年)》报告显示,目前空巢老人占老年人总数一半,独居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近10%,孤独正在成为很多老人常态,而 “老无所用”是中国老人普遍心态,尤其在退休后,不工作不学习,缺乏认同感和价值感。

  中外的调查都显示,老人们孤独的原因在于缺乏认同感和价值感。那么“常回家看看”其实解决的就是让老人得到认同感和价值感。但是这并不是唯一的方法。

  用心理建设化解孝道的冲突,做儿女的和政府社会都大有作为。

  人们常说,无事生非。老人们太孤独了,就想找些事来干,往往还钻牛角尖。这时候儿女们哪怕一点看起来不算过失的问题,就可能被老人放大,儿女们往往觉得莫名其妙的中枪。怎么办?把老人解放出来。

  对儿女而言,即使没时间回家看看,通电话还是没问题的,那沟通的技巧,就要考虑到如何提高父母的认同感和价值感。比如,说说自己的成就,孙子孙女的进步,回忆回忆老人对自己的抚养等,让父母感到这些都有他们的功劳。

  对社区而言,要通过多种方法活动,增强邻里之间的来往,促进邻里亲情。老人有了认同感和价值感,还得让人感觉到,让人给个好评,这才会有满足感。而邻里之间的交往是最好的一个途径。

  对政府部门而言,要多通过老年大学、组织各项老年人活动,倡导鼓励老年人成立自己的爱好互助方面的组织,让老人们通过学习、交流获得认同感和价值感,并能得到不同层次的满足感。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