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网聚蜀语 >> 正文
以精准扶贫为“悬崖村”搭起致富“钢梯”
http://www.scol.com.cn(2016-5-27 10:32:00)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雷若愚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一篇《悬崖上的村庄》报道了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勒尔村,通向外界需要顺着悬崖断续攀爬17条藤梯一事,引起了广泛关注,有吐槽,有心酸。(5月26日 四川在线)

  这几天,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勒尔村因那条顺悬崖而建的17条藤梯而被大家高度关注。在质疑、担忧声中引发热议和反思。都在问,为何 “悬崖村”会存在?其实,正如四川在线《龙门阵》栏目所讲:造成“悬崖村”今日之局面,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单一因素。致贫情况复杂,扶贫难度很大,舆论和政府都需要摒弃简单思维,探索出一条可行的扶贫道路。的确,贫穷才是“悬崖村”存在背后的主因。

  要改变“悬崖村”的命运,不在于是否能为这个村修起钢梯或修通公路,而在于能不能找到一条精准脱贫的道路。如果不是媒体报道,我们也许不知道,环境已非常恶劣的“悬崖村”,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居然条件还算比较好的。也就是说,有着11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凉山彝族自治州脱贫道路还有许多工作要做。那面对困难,是不是就听之任之,不管不理?是不是就坐等社会关爱、扶持?显然,这是谁都不愿看到的。

  其实,对于脱贫工作,凉山彝族自治州一直在行动。2015年12月31日,《凉山日报》就以题为“2015年,凉山减贫10万余人贫困人口”详细总结了该州2015年扶贫工作成效。从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该州为了不让任何贫困群众在全面小康中掉队,当地领导干部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扶贫任务抓在手中,在治理层面的“精准”上出实招、见真章,解决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等问题。还精准识别贫困人口,精准施策、精准落实扶贫开发责任,尽最大努力补上全面小康的短板。2015年,该州扶贫解困工程在专项扶贫、社会扶贫、综合扶贫等各类项目的大力推动下,全年改善了10.6134万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取得成绩固然可贺,面对成绩我们更应看到不足,今日的“悬崖村”就是一道坎,如何迈过这道坎,需要共同思索。

  5月26日,央视[朝闻天下]栏目以“四川凉山‘悬崖村’扶贫纪事:精不精准 不看形式看成效”为题,再次对阿土勒尔村村民面对国家下拨的扶贫资金如何使用态度转变过程进行了深入报道。看似事小,但笔者认为,意义却深远。在一些贫困地区,面对国家下拨的专项扶贫资金,多数都会选择分掉,分掉后的资金用途各异,往往一年下来,钱花完了,贫困户却依然很贫困。养成了年年说脱贫年年脱不贫的怪圈。如今,“悬崖村”通过村民集体表决,建立养羊专业合作社,把专项资金打捆集中使用,年终根据效益按比例分红的做法虽然是一种尝试,但却迈出了关键的一步。这一步将授人以鱼变为了授人以渔。一字之差,意义、效果完全不一样。阿斗之所以扶不起,问题不在诸葛亮。“悬崖村”要脱贫,外力帮助必不可少,但当地村民、干部如果不打破固有思维,想脱贫就如那17条藤梯总让人提心吊胆。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