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网聚蜀语 >> 正文
破解“悬崖村”之困关键在转变观念
http://www.scol.com.cn(2016-5-24 15:16:25)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黎禹君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勒尔村,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悬崖村”,72户人家居住在这里。村里通向外界,需要顺着悬崖断续攀爬17条藤梯,其中接近村庄的几乎垂直的两条相连的藤梯长度约100米,没有藤梯的崖壁才是最危险的。据支尔莫乡党委书记阿皮几体讲,他知道的在这条路上摔死的人有七八个,有村里的人,也有外来的人,而摔伤的人更多。(05月24日《新京报》)

  新闻媒体从不同的拍摄角度,向世人展示了贫困大凉山的“冰山另外一角”。尽管不少人对凉山的困境早有耳闻,透过这些图片和文字,仍让人吃惊和不安。

  该村党委书记阿皮几体表示,当地关键制约在交通,但是修路成本过高,造价大概在6000万左右。

  然而,破解“悬崖村”之困关键真的在于修路吗?事实上,在给大凉山扶贫方面,官方数据显示,国家在2010年—2013年间,仅在10个扶贫项目中就投入了83.65亿人民币。而来自凉山州教育局的数据更显示,凉山州教育投入连年递增,一路攀升。2011年至2013年,分别达到49.5213亿元、66.0375亿元、70.8406亿元。凉山州政府2012年的报告显示,当地在2007-2012年这5年来,累积投入276.5亿元改善民生。

  从照片中“悬崖村”孩子们统一整齐的书包可以看出,当地政府并非对教育投入不重视。那么,他们的困境到底在哪儿呢?据媒体报道,凉山州其实有发展很好的区域,也有发展很差的区域。发展好的地方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当地人都在积极接受现代文明,努力改善自己的生活水平。然而,凉山州发展极差的地区,也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有些人固守传统恶习,拒绝现代文明。这样即便国家每年投入巨大,却依然扶不起来。

  从该村党委书记阿皮几体的话也可以看出,村民还在缅怀当地与世隔绝因而远离了纷扰的优越条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他们的不是悬崖峭壁,而是多年在内心深处根深蒂固的封建落后思想。由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根”的概念,也不难理解他们不愿背井离乡。

  有句话说:“再穷也不能穷了孩子的教育。”笔者对“悬崖村”艰难求学的孩子及其他村民表示同情,也深感震惊。但如果自己不追随社会进步,宁可让孩子面对危险,而顽固地持着不想搬迁的恋土之情,笔者就难以理解了。

  由此看来,想破解“悬崖村”之困不仅仅是修一条路的问题,而在于转变观念。“悬崖村”村民长期居住下去危害不小。首先,政府每年输出大量经济支出,比如送电成本、扶贫支出。其次,恶劣的交通条件、单核的发展模式,会让贫困地区和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拉越大。对孩子而言,他们要肩负生活的重担,没法和其他孩子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能崛起的毕竟是少数,另一些要么继续承受贫穷之困,要么滑向另一个深渊,逐渐累积成社会问题。最关键的还是当地人的人身安全问题。此外,这么高的山修路,就得让修路工人冒着危险,这样谁更无辜?

  “事物的内因取决事物的发展”,除了一味依赖政府的支持,关键还在于村民自身的努力。修路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当地村民应积极接受现代文明,努力改善自己的生活水平,寻找对外发展的道路,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