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铿铿蜀音 >> 正文
建设以特色产业为支撑的经济强镇
http://www.scol.com.cn(2016-5-27 7:50:33)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沂宣子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2013年,针对小城镇数量多、规模小、承载力弱的省情,四川省启动实施“百镇建设行动”,决定将小城镇建设放到统筹城乡发展、破解“三农”问题的大格局中谋划,强调小城镇要注入鲜活生命力,关键是强化产业支撑,以特色产业立镇,重在实现“就近城镇化”,化解小城镇发展“空心化”难题。(5月26日《四川日报》)

  加快特色小城镇建设,是遵循统筹城乡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加快新型城镇化最关键最核心的一环。笔者认为,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重心在于“特色”二字,而“特色”关键是有特色产业支撑,目的在于促进当地群众增收致富,促进小城镇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就地就近城镇化。因此,我们要建设以特色产业为支撑的经济强镇。

  今年年初,习近平、李克强、张高丽对浙江特色小镇作的重要批示,以及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均指出,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走特色鲜明、产城相融、惠及群众的新型小城镇之路。近年来四川特色小城镇建设成效显著,打造了诸如大邑安仁、宜宾李庄、江油青莲、新都新繁、金堂淮口镇是等一批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农业、创新创业特色镇,它们的共同点就是都有独特的产业支撑。由此可见,四川的实践与中央要求是高度一致的。

  但从笔者的经历看,当前小城镇建设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比如,有的跟风建古镇,没有因地制宜找准自身特色;有的盲目搞开发,大拆大建让本就有的特色丧失殆尽;有的产业种类多样,想面面俱到却没有形成一条强大的产业链;有的一味追究“高大上”,最后难落地而付诸东流。诸如此类“东施效颦”“千镇一面”或“一味求全”“盲目扩张”,不尊重客观规律,不符合市场原则,使特色成为了只摆在纸面上的文字,浪费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不说,还伤了群众的信心。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最大的还是当地党委、政府和主要领导干部的政绩观出现偏差所致。

  因此,要建以特色产业为支撑的经济强镇,领导干部转变政绩观是首要关键。这就需要我们的领导尊重小城镇发展客观规律,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打破思维定势,创新探索实践,摒弃“求近舍远”思想,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一心为民、干在实处,把准“特色”所在,全力推进,才能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才能形成特色产业链。如此,特色小镇自然而生,经济自然而强。

  解决了领导政绩观问题,接下来找准特色产业就是核心。特色产业是指以“特”制胜的产业,是一个地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积淀、成型的一种或几种特有的资源、文化、技术、管理、环境、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形成的具有国际、国内或本地区特色的具有核心市场竞争力的产业或产业集群。比如上述提到的各个特色小城镇所做的产业,再比如都江堰市安龙镇的川派盆景、向峨乡的猕猴桃,都可称之为特色产业。但这些产业在小城镇之间有同类型的,这就需要走产异化错位发展道路,使之都成为独一无二的产业。

  当然,特色产业可能当前还很弱小,这就需要不断的培育发展使之壮大。因此,当地党委、政府的“决心+恒心”,一方面要加大扶持力度,配套相关扶持政策,引导社会企业、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进来,使产业规模化、专业化、专一化;另一方面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整合项目和各类资金,切实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配套,为特色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空间和氛围,形成以某一特色产业为主导,集多种产业为链条的产业集群。如此,特色产业才能真正成长起来,最终形成“1+N”的特色产业集群,并能在市场上立足,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整个特色小镇的经济也才能不断发展壮大,从而能够吸引当地外出人员回乡创业发展,实现就地就近城镇化。

  产业兴则镇兴经济强,有特色产业支撑方能称之为特色小镇,方能成为经济强镇。目标在前,任重道远。但笔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四川以各类特色产业为支撑的经济强镇将遍地开花,满是一片欣欣向荣。(作者系四川在线特约网评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