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铿铿蜀音 >> 正文
总理“点赞”折射芦山喜人变化
http://www.scol.com.cn(2016-4-25 7:53:02)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张宗辉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三年前的4月20日,雅安市芦山县龙门乡青龙场村白伙组是大地撕裂的原点。地震三周年,白伙换新颜。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看到白伙新村的照片时,不禁“点赞”,“这是现实照片?我以为是规划图呢,很美!”(4月24日《四川日报》)

  能得到总理的“点赞”,是白伙新村的骄傲,也是芦山重建的骄傲。俗话说,有图有真相,让总理出乎意料的“规划图”,竟然是真实的存在,而这背后是芦山产业景观化、新村景区化、农居景点化的折射,这样的喜人变化能够得到总理“点赞”,可算是实至名归。

  一个地方发生涅槃重生的变化,让总理“点赞”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从一片废墟,变成如诗如画、美轮美奂的新村,难免让人感到震撼和惊喜,这也说明芦山重建卓有成效、成绩斐然。就拿白伙新村来说,棕墙红顶的仿古木质小楼点缀其间,黄墙红瓦的小楼整齐排列,木质墙面散发出古朴风情,房前屋后种满绿树花草,这样的高“颜值”,很难想象是在一片废墟上建立起来的。

  当然,白伙新村的“颜值”只是表象,产村相融、农旅互动也是村里人幸福的“内涵”。 在白伙重建之初,他们就坚持产村相融,以连片砖木结构住房建设为主体,以发展特色农家旅游联盟为带动,着力打造独具川西民居特色风情的示范新村。这种以居为本、田居相依的模式,构建了产居一体居住形态;以园为景、田园相连的模式,构建了产景一体产业形态。可以说,新村的精彩就在于把农房“种”在果林里,把村庄“融”入山水中,把乡韵“写”进田地间。

  产村相融、农旅融合是芦山抓住灾后重建大机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的着力点。芦山以新村聚居点为核心,配套完善旅游接待设施,布置公共空间景观小品,使新村与田园浑然一体,把聚居点打造成前庭后院、瓜果飘香的“花香农居”旅游接待新村,打造出“春天是花园、夏天是林园、秋天是果园、冬天是庄园”的四季景观公园。如今,主题鲜明、风格迥异、底蕴深厚、魅力凸显的农业农村和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经济走廊,使灾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家园变果园,既给灾区群众一个生态好环境,更让大家在家门口就捧上了“金饭碗”。可以说,借力灾后重建,芦山坚持农旅结合、一三互动、接二连三发展思路,实现了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农村美起来,让农民在自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生态、改革和融合发展的“红利”。

  的确,如果说住房建设让幸福美丽新村有了“魂”,那么产业发展则让幸福美丽新村有了“根”。 可以说,芦山重建的“秘诀”就在于按照中心组团领航、环片圈层发展、点线面结合的空间发展模式,打造宜居宜游宜业立体化网络体系,形成“产村、产居、产景”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业态,实现了产业与新村的相融互动、相得益彰。如今芦山的一个个新村,就是农业与旅游融合的典型代表,绽放着“居态上景村一体、业态上农旅融合、生态上显山露水、文态上原汁原味”的诱人魅力。

  新村也涅槃中绽放,幸福在重建中收获。从白伙到整个芦山,到处都让人看得到田园风光,听得见鸡犬之声,闻得到瓜果菜香,也到处洋溢着幸福。就让我们以总理“点赞”为动力,把产业富民融入芦山重建,为新村“颜值”不断加重幸福“底色”。(作者系四川在线特约网评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